第1章 奔騰不息的江河(1)(1 / 3)

地球上有數不清的江河,它們就像是地球的大動脈,日夜奔騰不息。這些大動脈哺育了大地,也孕育了人類文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早期的曆史便是一部河流的曆史。一條大河可以孕育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種精神……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無不是在河流的哺育下成長起來的。因此,人們將江河讚譽為“母親河”,如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長江和黃河,俄羅斯的母親河是伏爾加河。

地球的河流大都蘊藏著豐富的水資源。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這些水資源都是人們發展工農業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如何合理地利用這些水資源,使得地球的這些大動脈永不停歇,是全人類共同麵對的難題。

出於灌溉、運輸等目的,人們還在地球上開鑿了一些人工動脈,如著名的京杭大運河、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等。這些“線性文化遺產”不但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而且它們本身也是一件集文化與科學於一身的藝術品。

奔騰不息的江河長江

長江是亞洲、中國第一長河,全長6397千米。它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東雪山,是世界第三長河,僅次於尼羅河與亞馬孫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雪峰積存著大量的冰雪,融化的冰水彙集在長江三峽薑根迪雪峰腳下,形成了滾滾長江的正源——沱沱河。沱沱河是長江上遊最長的一條河流,從各拉丹東冰川末端至當曲河口,沱沱河全長375千米。長江自沱沱河開始,經青海、西藏、四川、重慶、雲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注入東海。年平均流量高達31900立方米/秒。長江自楚瑪爾河、沱沱河、尕爾曲、布曲、當曲五河彙合成一股後,稱為通天河。通天河到達青海省玉樹縣以後,叫金沙江。在四川宜賓以下,始稱長江。長江東流途中,接納了大約700多條大小支流,其中,岷江、嘉陵江、烏江、沅江、湘江、漢江、贛江等為著名的支流(其中漢江最長)。整個流域麵積達180萬平方千米,比黃河流域麵積大25倍,占全國陸地麵積的1/5,平均年入海總水量達1萬億立方米。

長江流域是中國巨大的糧倉,產量幾乎占全國的一半,其中水稻達總量的70%。此外,還種植其他許多作物,有棉花、小麥、大麥、玉米、豆類等。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和成都等城市都在長江流域。

長江中遊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是已發現的長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城邑和宮殿遺址壯觀齊全,遺址、遺物、遺骸中明顯反映了奴隸社會的階級分群。屬於商晚期的大冶銅綠山古銅礦是我國現已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銅礦。江西清江的吳城遺址是長江下遊重要的商代遺址。1989年,江西省新幹縣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銅器、玉器、陶器,距今約3200多年,具明顯的南方特色。這些遺存對於了解至今仍較為模糊的長江流域商代文化,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中華鱘長江的汙染越來越嚴重。已經公布的資料顯示,1998年全流域廢水排放量為1139億噸,2001年為1383億噸,2005年為1842億噸,短短7年的時間,廢水排放量增加了70億噸。長江幹流岸邊汙染帶累計達600多千米,岷江、沱江、湘江、黃浦江等支流汙染嚴重,超過40%的省界斷麵水體劣於Ⅲ類水標準,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狀態。長江生態係統也在不斷退化,長江物種減少,保護工作緊迫而艱巨。“國寶”白豚難覓蹤跡,長江鰣魚不見多年,中華鱘、白鱘數量急劇減少。長江流域天然捕撈產量從20世紀50年代的427萬噸下降到20世紀90年代的10萬噸左右。

長江的主要汙染狀況超出了大多數人的想象:森林覆蓋率下降,泥沙含量增加,生態平衡急劇惡化;枯水期不斷提前;水質惡化,危及城市飲用水;物種受到威脅,珍稀水生物日益減少;固體廢物嚴重汙染,威脅水閘與電廠安全;濕地麵積縮減,水的天然自潔功能日益喪失。如果這樣的發展趨勢得不到遏製並任其發展下去的話,專家們關於長江的危言也許用不了10年就會成為現實。

知識點生態平衡

在自然界中,不論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光、水、土壤、空氣、溫度等非生物成分所組成。每一個成分都並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生態係統的組成部分。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係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