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瞿塘峽南岸的懸崖絕壁上,有人工開鑿的方形石孔,自上而下成“之”字形排列,這是孟良梯。緊靠孟良梯附近的絕壁上有一奇石突出,很像光頭赤腳的和尚倒掛在絕壁上,人們叫它“倒掛和尚石”。傳說宋朝名將楊業在抗契丹奴隸主貴族入侵的戰爭中壯烈犧牲後屍骨埋在這山崖平台上,楊業的親信孟良懷念他,想搬走屍骨,就悄悄駕船駛入瞿塘峽,鑿石穿孔,架木為梯,攀緣而上。當他深夜鑿孔到山腰時被一和尚發現,孟良怕被人發覺,隻得無功而返,盛怒之下,將那和尚倒懸在山岩上,倒掛和尚石由此而來。其實,那是塊鍾乳石。
白帝城緊靠瞿塘峽口,坐落在臨江的白帝山上,《三國演義》裏“劉備托孤”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白帝城因而聞名後世。
出瞿塘峽,經過25千米的大寧河寬穀,便是幽深秀麗的巫峽。它綿延45千米而不間斷,是三峽中最完整的一段峽穀。這裏河道迂回曲折,兩岸重巒疊翠,奇峰如屏,群峰參差相映,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船在彎彎曲曲的巫峽中穿行,時而大山當前,“山塞疑無路”,忽又峰回水轉,“灣回別有天”。由石灰岩組成的巫山12峰,高出江麵千米以上,矗立於大江南北,千姿百態,引人入勝。人們按照山峰的不同形態,分別給它們取了形象化的名字。
巫山12峰峰峰有奇景,山山有典故,而其中最為雄峻綺麗的要推神女峰。她是12峰中的佼佼者,峰頂有突兀的石柱,形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關於她的傳說很多,其中有一則“神女導航”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神話中說她原是西王母的小女兒瑤姬,出遊來到巫山上空,看到一群孽龍騷擾百姓,她便擊斃惡龍為民除害,後又幫助大禹鑿開三峽,自己並化為山峰,為過往船隻導航。每天她第一個迎來朝陽,最後一個送走晚霞,因而又有望霞峰的美名。
出巫峽東口,經過長約45千米的香溪寬穀,便進入長約75千米的西陵峽,它分東西兩段:西段包括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和崆嶺峽;東段又分燈影峽和宜昌峽。西陵峽灘多水急,著名的青灘和崆嶺灘均在峽中,江流洶湧、驚險萬狀,是航行上的極大障礙。在西陵峽東段,長江穿過一個長約24千米的峽穀,便是三峽最東麵的瓶口——南津關了。出了南津關,江麵驟然展寬,萬裏長江上的第一座大壩——葛洲壩就屹立在這裏。
長江出宜昌,江麵豁然開闊,進入了中遊。長江中遊水流緩慢,河道彎曲,湖泊密布,江湖相通,支流眾多,北納漢江,南有湘、資、沅、澧諸水注入洞庭湖,贛、撫、倌、修諸水彙流鄱陽湖。鄱陽、洞庭兩湖是中國最大的兩個淡水湖,是長江中遊的兩個天然水庫,對長江洪水起著調節作用。
長江過三峽,進入中遊以後,它的景色就和上遊迥然不同了。我們再也看不到激流險灘,再也看不到絕壁峽穀。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景象,正像大詩人蘇東坡所形容的,是一個“楚地闊無邊,蒼茫萬頃連”的境界。這一段,長江兩岸風景獨特,有坦蕩的大平原,肥沃的土地;有秀麗的湖光山色和美麗的神話傳說。著名的廬山聳峙江邊,穀深峰陡,顯得格外雄偉。
長江中遊土壤肥沃,氣溫適中,無霜期長,成了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也是中國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
從鄱陽湖口以下,長江水流折向東北,進入了下遊河段。下遊江麵寬闊,水麵平穩,水量豐富,沙洲眾多,支流少而短。兩岸是富饒的蘇皖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黃河奪淮後淮河失去了入河口,便穿過洪澤湖在揚州附近進入長江。長江在上海市接納了最後一條支流黃浦江,完成了它的萬裏流程,繞過崇明島,分南北兩道,湧入煙波浩瀚的大海。
長江三角洲以鎮江為頂點,向東北、東南方向散開,東至東海、黃海,北通揚州運河,南抵杭州灣,呈一扇形,地跨江、浙兩省和上海市,麵積5萬多平方千米。
長江從鎮江東流橫貫三角洲,自江陽以下江麵開闊,到南通江麵寬達18千米,長江入海口附近竟寬90千米,形成一個巨大的喇叭口,從江陰到長江入海口這段又稱長江河口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