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個多月的時間,發掘麵積約100多平方米,獲得化石100餘箱,全部運到重慶博物館。化石中有大型蜥腳類恐龍個體12具,其中3具比較完整;肉食性恐龍1具;劍龍個體2具,其中1具十分完整;恐龍牙齒500多枚。另有一些零星的虛骨龍化石。化石埋藏於上沙溪廟組底部葉肢介頁岩之上約15米的淺黃色石英砂岩、紫紅色砂質泥岩中。時代為晚侏羅世早期。這個點的化石尚未采集完畢,因其化石密集,門類繁多,保存較好,已成為中國侏羅紀恐龍化石的著名產地。
桃子林恐龍化石點
1975年3月,自貢市鹽業曆史博物館根據紅旗鄉村民提供的信息,在自貢市科委的支持下,決定對紅旗鄉會溪四組桃子林化石點進行試掘。市科委提供300元發掘費,市鹽業曆史博物館派出郭運林、羅益章2人負責這次試掘工作。自3月28日起至4月12日止,曆時半個月,發掘出蜥腳類恐龍頸椎1個、尾椎3個、肋骨數根、肱骨1根、趾骨1對。化石埋藏於上侏羅統上沙溪廟組紫紅色泥岩中,時代為晚侏羅世。
大山鋪恐龍化石點
1972年發現大山鋪恐龍化石點時,即采到蜥腳類恐龍股骨1根,尾椎3個。1975年9月,地質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所長楊鍾健到大山鋪恐龍化石點視察,認為這個點的層位很重要,建議適當時候組織力量發掘。根據這一建議,四川省保護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化石訓練班組織學員於1977年10月16~22日到大山鋪進行試掘,采集到1具較完整的蜥腳類恐龍和一些零星骨骼化石。1979年12月,古脊椎所的董枝明、重慶博物館的周世武等為中英合作發掘恐龍化石選點,經威遠轉道自貢,在自貢市鹽業曆史博物館的皮孝忠、宗建陪同下,於23日前往大山鋪化石點察看,發現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西南礦區綜合隊在該地修建停車場時,已暴露出大批恐龍化石,為搶救這個點的化石,市鹽業曆史博物館與礦區施工隊聯係後,及時雇請4位民工進行清理。僅7天時間,收集到化石40餘箱,約6~7噸重。這批化石,後由市鹽業曆史博物館協助運往北京古脊椎所。
化石的大批暴露,引起了省、市人民政府和有關單位的重視。1980年9月,中科院古脊椎所黨委書記吳農,專程到自貢與川西南礦區商談停建清理化石事宜,隨後,自貢市人民政府又與川西南礦區領導取得聯係,決定暫緩施工,並組織力量對該化石點進行發掘和清理。1980年1月至1984年6月,先後有5個單位在這裏進行發掘和清理。
1980年1~4月,重慶博物館派周世武、朱鬆林、陳偉等人進行發掘工作。共采得化石3卡車,其中有完整的劍龍頭骨1個,較完好的劍龍腰帶2個及5個蜥腳類恐龍個體的材料和1個蜥腳恐龍頭骨、3個龜化石等,這些化石全部運往重慶博物館。
同年5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與自貢市鹽業曆史博物館合作發掘。古脊椎所參加發掘的人員有董枝明、唐治路、張國斌,鹽業曆史博物館參加的有郭運林、皮孝忠、宗建、謝奇籌(拍照)。到12月底,共采得各類化石143箱。其中包括1個完整的劍龍頭骨,1個鳥腳類頭骨,10餘個恐龍個體材料(其中5具比較完整),50多枚恐龍牙齒、5個龜化石和其他化石材料。這些化石除88箱存自貢恐龍博物館外,其餘均運往北京古脊椎所。
1981年1月,自貢市鹽業曆史博物館派皮孝忠、舒純康、郭運林等人進行發掘。到6月共采得各類化石個體10餘具,其中兩具完整的蜥腳類恐龍,1件完好的峨嵋龍下頜,1件珍貴的翼龍頭骨,2個龜化石。這批化石後移交自貢恐龍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