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50年代,防空雷達一般也隻能看150千米之遠。隨著現代軍事的發展,這樣的雷達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要求。在速度上,麵對射程數千千米甚至上萬千米的洲際導彈(其末端的速度是音速的二十多倍),一般的雷達也顯得落後了很多。在觀察的廣度上,海灣戰爭中,對伊空襲的飛機每天可達2500~3000次,以前的雷達顯然也滿足不了這樣的戰爭的要求。
基於此,人們開始研究更高級的雷達設備。不過,要同時滿足以上三個要求有些匪夷所思。但是隻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一種叫“丹麥眼鏡蛇”的相控雷達的出現,讓軍事家們的設想成為了現實。
你也許聽說過,丹麥眼鏡蛇是一種很恐怖的動物。它不僅身體龐大,而且能從毒牙裏噴出毒液,殺傷力極強。為什麼這個新體製雷達擁有這樣一個恐怖的名字呢?這是因為,美國雷聲公司製作這部雷達時的工程代號就是“丹麥眼鏡蛇”,所以其研究成果也就被人們習慣性地稱作這個名字了。
這部雷達的天線、接收器、發射機、顯示器和專用電子計算機等一係列設備統統安裝在一個巨大建築物裏麵。這個建築物占地麵積可達5000平方米,有6層樓之高。如此龐大的一個雷達有什麼特異功能呢?
由於“丹麥眼鏡蛇”的天線為一種神奇的電子掃描天線,比起過去的超遠程雷達的機械天線要快了不知多少倍。另外,這種雷達可以同時跟蹤100~200個目標,並能將每個目標的位置速度等數據及時傳達給指揮部。“丹麥眼鏡蛇”比以前的雷達觀測的更遠。有關數據表示,它對籃球大小的目標,探測距離可以達到3700千米,而對人造衛星大小的目標的探測距離不可估量。
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雷達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也能更好地為我們人類服務。
雷達的發明
早在1887年,赫茲進行驗證電磁波存在的實驗時就曾發現:發射的電磁波會被一大塊金屬片反射回來,正如光會被鏡麵反射一樣。
1897年夏天,在波羅的海的海麵上,俄國科學家波波夫在“非洲號”巡洋艦和“歐洲號”練習船上直接進行5千米的通信試驗時,發現每當聯絡艦“伊林中尉號”在兩艦之間通過時,通信就中斷,波波夫在工作日記上記載了障礙物對電磁波傳播的影響,並在試驗記錄中提出了利用電磁波進行導航的可能性。這可以說是雷達思想的萌芽,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後,各國科學家都開始對雷達進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索和應用,再後來研製雷達純粹是為了軍事需要,因此是在保密狀態下進行的。實際上,幾乎在同一時期,各國的科學家們都在保密的條件下獨立地開展這方麵的工作,都有傑出的代表人物。
到1939年為止,一些國家秘密發展起來的雷達技術已達到了完全實用的地步。就在這一年,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項新發明在“二戰”中顯示出了它的巨大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