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記載
在海洋的表層與海底表麵上都生存著一種被稱為“有孔蟲”的原生動物。
前者為浮遊性有孔蟲,後者為海底有孔蟲。衝繩特產“星砂”,即是一種海底有孔蟲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星砂有1~2毫米,而每隻有孔蟲隻有0.2~0.5毫米,非常小。
有孔蟲有孔蟲外殼大多由碳酸鈣(CaCO3)構成。在外殼的形成過程中,海洋中許多寶貴的信息都一起被封存在其中,所以有孔蟲的外殼可謂是記載海洋曆史的寶庫。
在這些記載中,最寶貴的要屬有關地球上“冰川麵積”的內容了。
今天的冰川隻存在於南極洲和格陵蘭海,而大約25,000年前,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歐洲以及北美洲都可見到冰川。那時即所謂的冰川時代。
那麼,那時地球上的冰川到底占多大麵積呢?實際上,一隻不足1毫米的小小有孔蟲的外殼就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宇宙中存在的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大多數為16。但是,在5,000個氧原子中大約會存在1個相對原子質量為18的特殊氧原子。
有孔蟲殼的構造
化學性質相同,因中子數量不同而導致相對原子質量不同的原子被稱為同位體。這兩種氧原子分別寫成16O、18O。在構成水分子的氧原子中,16O與18O也以5000∶1的比例存在。相對原子質量的不同,則意味著質量的不同。
所以,16O構成的水分子就會稍輕於18O構成的水分子。這一差異直接影響到水分的蒸發。蒸發是水分子的熱運動而引起的,16O較輕,所以蒸發得較多。水分子蒸發後,變成雲,最終結成冰聚集在兩極。
換言之,地球上的冰川越多,海水中的16O就會越少。深層海水占海水容量一半以上,其氧原子同位素的比率,大致可代表同時代海水中的平均值。
棲息於深海中的海底有孔蟲,在生成自身的外殼時,碳酸鈣中的氧原子同位素比率與海水中的比率相同。
一隻有孔蟲外殼中的氧原子同位素的比率,可以通過質譜儀來進行測定。
根據測定結果就可以知道當時海水中氧原子同位素的比率,從而進一步推測當時地球上冰川的麵積。
另外,海水蒸發形成冰川後,海水變少,海平麵降低。海平麵的下降值也可間接推出。
白堊紀時期的海洋
環境危機是當今人類所麵臨的最大的問題。其中以因廢氣的過度排放而引起溫室效應,造成地球變暖這一問題尤為嚴重。
在漫長的發展曆史中,地球曾數次變暖。而最近一次則是在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即恐龍生存的時代。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化,當時的地球漸漸明朗化。
在白堊紀,海水淹沒了一部分陸地(稱為海浸),特別是北美洲、歐洲、北非、中東等地區全被海水淺淺地覆蓋。
白堊紀時期的海洋
白堊層(白堊紀由此得名)的堆積,也是這次海水大量入侵造成的。
據推測,當時的海平麵比現在高300米。但兩極的冰川全部融解也無法彌補這300米的高度差(冰川融解隻能使海平麵上升70米)。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海洋板塊產生了海嶺,從海嶺向四周伸展時慢慢冷卻、下降。
海底的深度(d)與年代(t)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下麵的關係式表示:
d=2.8+0.35×t(d=千米,t=百萬年)
在白堊紀,火山活動頻繁,海底的伸展速度極快。因此,海底不斷變淺,而溢出的海水則淹沒了陸地。
結果導致陸地上植物銳減,並且因陸地上可侵蝕風化的麵積減少,河流提供給海洋的營養物質也減少,海洋中的浮遊生物無法大量生長,也就無法大量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相反,頻繁的火山活動,反而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進入空氣中。於是,二氧化碳濃度大幅度上升,所謂的溫室效應增強,地球逐漸變暖。於是兩極的冰川也全部融化,出現了一個溫暖世界,而當時的海洋也隨之發生了奇妙的變化。
在一批形成於白堊紀時期的琥珀中發現了稀有的海洋
當今的海洋構造可大致分為表層與深海層。深海層的海水大多是北大西洋與南極洲的表層海水冷卻後,下沉所致。在1,500~2,000年後與北太平洋之間的循環係統形成。
但是在白堊紀,南北兩極的冰川全變為陸地,表層海水無法冷卻,深海層的海水就無法得到補充,因此當時海洋自身的循環被認為處於停滯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