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裏,鬼是各種生物死亡後進入陰間的魂魄,他們在那裏接受陰間的管理和等待輪回。而神泛指神仙,是各種生物通過修煉達到的一種具有種種非凡法術能力而為神。在人間有重大貢獻的人,死後靈魂也會升入天成為神。在中國各種傳說裏,鬼神往往在現實生活中是無法觸摸或看到的,但可以通過祈禱、祭祀等方式與他們溝通。西方人信教,無論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都相信鬼神的存在;如今中國人大多不信教,但受佛道的影響頗深,平民百姓大多相信鬼神的存在,特別是民俗文化作品,有關鬼神的故事往往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
僵屍,亦稱跳屍,是源於中國明清民間傳說的一種複活死屍。僵屍因其全身僵硬而得名。關於僵屍形象的描述有多種:有一種說法是,僵屍指甲發黑尖銳,有銳利犬齒,懼陽光,故日間躲於棺材、山洞等潮濕陰暗的地方,夜晚出來活動,以吸食人或家畜血液保持其行動能力。僵屍是有意識的,而且力大無窮。當僵屍到人口集中地方時,對人和其它動物攻擊性強。據清代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及袁枚《子不語》所記載,僵屍還有三個別名:移屍、走影,及走屍。與西方傳說中的吸血鬼、喪屍相似。
據《閱微草堂筆記》所言,一般屍體會變為僵屍(或稱屍變)的原因有兩種情況:新屍突變,及葬久不腐。
關於葬久不腐,最流行的說法是屍體埋進了養屍地。養屍地,即能使屍體長期不腐之地。據說這種說法還有點科學根據:如果土壤土質酸堿度極不平衡,不適合有機物生長,便不會滋生蟻蟲細菌,屍體埋入這樣的地方即使過百年,肌肉毛發也不會腐壞。有些資料顯示屍體的毛發,指甲會繼續生長,實際上是因為死後人體的肌肉收縮,致使原本藏在肉中的毛發和指甲部份顯露出來。這種地方稱為養屍地,屍體稱作蔭屍,算是屍體和僵屍之間的過渡期形態,如果不加以處理,很快便會轉化為僵屍。風水學中亦有此一說,但一般風水先生是看不出一個墓地是否是養屍地的。關於養屍地與僵屍的關係,與西方國家關於產生吸血鬼的判斷方式相似。
此外,民間流傳道家有太陰煉形之法:施法後的屍體埋葬數百年不腐,期滿便會複生,成為僵屍。
第二種情況是屍變。屍變指新死的屍體被邪物或邪氣附身;或屍體吸收了陽氣,借人陽氣而屍變。人死之際,魂一散而魄滯。袁枚在《子不語》中說:“人之魂善而魄惡,人之魂靈而魄愚”,三魂七魄主宰人身,當魂離開人體,便會淪為惡鬼僵屍。按袁枚所說,僵屍也是有好有壞的。
據說人死後殯而不葬也能變成僵屍,即發生偶然的屍變。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人有在家中殮葬和停屍習俗,所以當時社會屍變之說大行其道,如雷電,大肚貓跳過棺材,屍體便會出現突變而成僵屍。
《閱微草堂筆記》對僵屍的形貌的描述有所不同:僵屍“白毛遍體,目赤如丹砂,指如曲勾,齒露唇外如利刃……接吻噓氣,血腥貫鼻……。”完全是紅眼獠牙的猙獰形象,與蜀鄉活僵屍形象的描述極為相似。僵屍也能成妖,變成魃魃,或稱為旱魃,傳說中黃帝之女旱魃為僵屍始祖。
清代袁枚誌怪小說集《子不語》中還提到顏色各異的僵屍:紫僵、白僵、綠僵等,還有長毛的毛僵,以及會飛但是怕火的飛僵。
袁枚在《續子不語》中說僵屍可能化成犼:“常州蔣明府言:佛所騎之獅、象,人所知也;佛所騎之犼,人所不知,犼乃僵屍所變。”僵屍屍變後,便會發出怪聲哀號,三躍三跳,化作獸形而去。故或曰:屍初變旱魃,再變即為犼。犼有神通,口吐煙火,能與龍鬥,故佛騎以鎮壓之。當中也提到雲南礦工遇土壓不得出,或數十年,或百年,為土金氣所養,身體不壞,化成幹麂子。
內地僵屍的傳說在湘西最多,近年還有關於湘西趕屍的文章。湘西趕屍,又稱移靈,屬茅山術,發源於湘西沅陵、瀘溪、辰溪、漵浦四縣:在屍體未腐化時由術士趕回鄉安葬。趕屍的術士大約三五同行,有的用繩子係住屍體,每隔幾尺一個,然後額上貼黃紙符,另外的便打鑼響鈴開路,晝伏夜行。天光前投棧,揭起符紙,屍靠牆而立,到夜間繼續上路。
有人說僵屍是種迷信傳說,企圖揭穿湘西趕屍的真相,他們認為:由於當地道路狹小,僅容一人步行,為了要運送死者,前後兩趕屍者以兩根長竹杆,穿過一排屍體衣袖,以肩抬屍體而走。
屍體由壯漢像抬轎子一樣的扛起來,但由於趕屍者身穿黑衣夜行,路人便自然看不見趕屍者,以為有僵屍。
又由於竹杆有彈性,趕屍者抬著屍體行走時屍體會上下跳動,故有僵屍伸直雙手跳躍前進的形象出現。晚上看起來就很像是一群人伸長雙手、直著膝蓋往前跳,於是趕屍的傳說也因此不脛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