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米水深處:發現水母。
495米水深處:發現一群閃著淡綠色光的燈籠魚。
750米水深處:發現一隻水母。
870米水深處:發現一條約90厘米長的細長魚。這條魚身上有許多亮斑,眼睛下有淡綠色的光。
。
近年來,隨著海洋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人類已經可以進入10,000多米水深的洋底,在那裏,借助於安裝在艇外的攝像頭,研究人員從屏幕觀察到海蛞蝓、蠕蟲和小蝦。這表明:即使在最惡劣的海洋環境中,也有多種生命存在。
其實,海洋生物的種類遠比陸地上多。據報道,海洋中的生物大約有1億多種,大部分生存在海洋表麵到500米水深的海洋空間中,因為在這個區域,海水中的氧氣含量和營養物質比較豐富,還能照射到陽光。
事實表明,整個海洋空間中,生命無所不在。
黑暗生物圈
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沒有陽光,生命似乎不可能存在。然而,美國科學家的一次海底考察打破了這一傳統觀念。1997年,一些美國科學家乘坐潛艇行駛在太平洋水下的一座海底山脊時,驚奇地發現:一些火山管正流出一種溫度高達350℃的黑色流體。在此附近的海域,他們發現了大量長達1米多的蠕蟲,還有直徑30厘米的巨蛤和一些奇怪的魚。這是在2,630米水深的黑暗的海底世界,這裏水的壓力要比水麵上高263倍,水溫也很高,竟然還有一個巨大的生物群。這就是深海的“黑暗生物圈”。在20世紀70年代末,一些美國海洋科學家在黑暗的深海世界裏,也發現過這種奇異的現象。那是在東太平洋海底近100%的高溫環境下,他們發現了聳立在海底的“黑煙囪”,“黑煙囪”附近還生活著大量的動物和植物。據考察表明,生活在這些熱液區的動物個體中,有長達3米、無消化器官、全靠硫細菌提供營養的蠕蟲,還有特殊的辦鰓類、蟹類等生物。近年,人們發現北冰洋的深海噴泉和墨西哥灣的海底熱噴泉周圍也有生物群,人們從各種海底噴泉周圍已發現超過600種的新動物物種。
這些發現都生動地表明:在沒有陽光的深海黑暗生物圈中,不僅有生命,而且有大量的生物群。“陽光是生命必要條件”的理論開始受到質疑。
美國科學家正在加緊研製大型深海考察潛艇,並準備對深海熱泉進行全麵考察研究。同時他們還向國際社會發出呼籲:要求設立深海熱泉自然保護區。
為了揭開深海的奧秘,中國“大洋1”號海洋考察船於2005年4月初出發,對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進行深海考察,其主要目的是探索生命的起源、熱液礦藏、深海資源,整個航程曆經300天左右,取得了豐碩成果。
海洋生物與“蛋白質寶庫”
我國的海洋地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3個氣候帶,氣候條件得天獨厚,所以我國的海洋生物資源極其豐富。我國的黃河、長江等河流每年將約4.2億噸的無機營養鹽類和有機物質席卷入海,為大海提供了豐富的養料,養育了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目前已鑒定的我國海洋生物有20,278種,這些海洋生物隸屬於5個生物界、44個生物門。其中動物界的種類最多(12,794種),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種)。我國海洋生物約占世界海洋生物總種數的10%。
海洋生物分為海洋哺乳動物、海洋爬行動物、海洋鳥類、海洋魚類、海洋節肢動物、海洋軟體動物、海洋腔腸動物、海洋植物。
海洋哺乳動物又叫海獸,如各種鯨類、海豚、海豹、海獅、儒艮等。我國現有各種海獸39種。
海洋爬行動物是指體被角質鱗片,在陸上繁殖的變溫動物,如海龜、鹹水鱷等。
海洋鳥類的種類不多,如紅喉潛鳥、黑腳信天翁、海燕、小軍艦鳥、海雀、白鷺、海鷗等。在我國海域,人們共記錄了183種海鳥。
在我國海域裏,目前已記錄到海洋魚類3,023種,其中軟骨魚類237種、硬骨魚類2.786種,約占我國全部海洋生物種類的七分之一。
海洋節肢動物,如鱟、蝦類、蟹類等。目前,在我國海域共記錄到節肢動物4,362種,約占我國海域全部海洋生物物種的五分之一。
海洋軟體動物,如石鱉、貽貝、珍珠貝、扇貝、牡蠣、文蛤、烏賊、章魚等。在我國海域共記錄到各類軟體動物2,557種,約占我國海域全部海洋生物物種的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