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用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技術,將不耐海水的植物培育成耐海水植物。大規模品種篩選已獲得可用海水灌溉的大麥、小麥等作物,此外,雜交育種已獲得耐三分之二海水的西紅柿。科學家們正在試驗,將陸地植物的基因轉移到藻類植物中,把陸地動物的基因轉移到海洋動物中使陸地生物適應鹽水環境,幫助在進化過程中從海洋“爬”上陸地的生命重新回歸“大海”這個生命的搖籃。隨著科技的進步,用海水種莊稼將不是天方夜譚,也不是夢。

海洋冰山和海底淡水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發展,陸地淡水資源越來越不夠用。冰山是巨大的淡水資源,海洋中有93%的冰山是從南極冰蓋上分裂出來的。每年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其儲水量相當於世界上全部江河的流量,為20世紀以來全部海水淡化裝置所生產的淡水的4~5倍。僅一年之內形成的冰山淡水的價值,就可達數億美元。但目前如何把巨大的冰山從海中拖到幹旱地區的海岸,仍然是個問題。

海水淡化器海床中也蘊藏著可觀的淡水資源。例如,在福建南部古雷半島東麵有個名叫菜峪的小島,距這小島500米的海麵上有個奇異的淡水區,叫“玉帶泉”;在美國佛羅裏達州和古巴之間的海麵上也有一個直徑為30米的圓形淡水區,水色、溫度與周圍皆異,人稱“淡水井”。國外在開采海底淡水方麵已經取得一些經驗並獲得成功。例如,美國夏威夷利用遙感技術,在海底發現多處淡水露頭,解決了夏威夷火奴魯魯市的淡水不足問題;希臘在愛琴海海域,打出日湧水量達100多萬立方米的淡水井,灌溉了海岸上300平方千米的旱地。

所謂“海底淡水”,指的是自然界賦存於海底之下、具有較大空隙度的地層或構造中的淡水資源,及其沿著這些含水地層或構造在海底的出口噴湧而成的海底淡水泉或滲泄而鹹的彌散型海底淡水泉。海底淡水資源的生成、聚集和保存需要一定的地質條件。原生的地表淡水需運移、過濾、儲存到海底之下有一定保護作用的蓋層地區才能保存。而新生代近岸區海平麵相對於陸棚邊緣的頻繁升降變化,正好為河口海底淡水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生、運、濾、儲、蓋”的組合條件。

解決人類缺水的危機

幹涸的土地人們每天打開水龍頭,自來水就嘩嘩地流出來,水價也很便宜,這往往使人們產生一個錯覺,以為水是很多的,是永遠不會匱乏的。世界上的樹木可能被砍光,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可能被燒完,金屬礦產也總有一天會被開采一空,這些危機很容易被人們所認識。可是若說淡水也出現危機,不少人會說你這是聳人聽聞。其實別的危機還不那麼迫切,淡水短缺卻是近在眼前的事。有不少地方,解決缺水問題已經擺上領導者的議事日程,不少人已為淡水不足所苦了。

海底淡水資源的生成、聚集和保存需要一定的地質條件前蘇聯地理學家裏沃維奇經過20年的研究,計算出全球年平均降雨量為5.04×1026立方毫米,其中396,000立方千米降到海洋裏,混到海水中去了,其餘的部分又有61%被太陽蒸發,回到大氣中,成為水蒸氣,隻有40,000立方千米的淡水或者處在地表的河流湖泊裏,或者流入地下成為補充的地下水。這些水中還有相當一部分直接流入大海,沒有利用。剩下的能儲存在湖泊、水庫和河流裏的隻有12,000立方千米。其中又有1/3在人口稀少的地區白白放著,真正有用的僅有8,000立方千米。淡水資源不多,分布又不均勻。目前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缺水,其中28個被列為嚴重缺水的國家和地區。預計再過20~30年,嚴重缺水的國家和地區將達46~50個,缺水人口將達28~33億人。

在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中,淡水的位置很重要。農業灌溉是用水的第一大戶,每生產1塊麵包所需要的小麥要消耗70升水。每生產1公斤鋼需要700升水,製造1輛汽車需要40萬升水,生產1噸紙需要70萬升水。一個人要維持正常生活,每年需要1,500噸水。如果不未雨綢繆,采取節水措施,將來耗水量還要增加。

世界上的沙漠、草原國家十分幹旱,像西亞、北非的一些國家一直缺乏淡水。流經幾個國家的國際河流的淡水資源曆來是國際爭端的導火線,像印度和孟加拉為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的水的分配就常有爭議。以色列占領戈蘭高地的目的之一就是控製約旦河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