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環境必將深受其害
距離泰國曼穀不到40千米的龍仔厝府潘泰諾拉新村本來是一個美麗而寧靜的村莊,擁有特殊的生態環境和適合種植林業的黏土資源,因此,這裏周邊的紅樹林一直生長得相當茂盛。紅樹林具有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淨化海水和空氣等功能,素有“海岸衛士”的美譽。也正因此,村民們雖然生活不算富裕,但得以世世代代在這裏平安地勞作。
然而,由於幾十年前當地政府實施鼓勵人工養蝦的政策,致使本應被樹林和植物覆蓋的區域變成了養蝦塘,加上人們對海水資源的過度開發以及全球氣候的變暖,當地海水上漲現象越來越嚴重,直至將原本屬於小村莊的土地完全淹沒,村民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園被毀滅。
為抵抗海水的進一步侵襲,潘泰諾拉新村實施了一個名為“竹籬笆”的工程,即在離岸邊100米處的淺海區域內用竹子築成2排長達2千米的竹籬笆,兩排籬笆之間相隔50米。這項工程不僅有效阻止了海浪對村莊的進一步侵襲,同時還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這片淺海域中魚蝦等生物的生存。
與此同時,村民們也意識到了紅樹林的重要性,他們將海岸附近原本用於人工養蝦的區域全部用於種植紅樹類植被,以對抗海水的上漲和海浪的衝擊。
相同的遭遇,不同的命運
也許潘泰諾拉新村是以人力對抗氣候變化問題的一個成功案例,可是距離該村不到15千米的北欖府班孔薩姆金村就不那麼幸運了。同樣位於泰國灣沿岸的班孔薩姆金村由於地形原因,受到來自3個方向海浪的衝擊,無法套用潘泰諾拉新村同樣的“竹籬笆”工程模式。目前,班孔薩姆金村隻有在海水中建起高達數米的水泥柱以暫時抵擋海水入侵,但水泥柱所需的高昂花費根本不是這個貧困的小漁村所能負擔的。該村共有17戶人家,短短10年間,由於海浪的侵襲,村子已經往後推延了數千米,幾乎每一戶人家都被迫搬遷5到8次,以躲避海水的漫延。不遠處的海水中還能看見一些若隱若現的房屋殘骸,而散布在海平麵上的數根電線杆在提醒著人們,這片汪洋曾經也是一片平靜安詳的樂土。
孔薩姆塔拉瓦寺廟是班孔薩姆金村最重要和最古老的寺廟。近年來,海水平均每年上漲25厘米,導致寺廟四周被海水淹沒,麵積僅存7%,與村子之間隻能通過人工搭建的木橋相聯結。寺廟住持阿提甘說,“也許再過二十年到三十年,孔薩姆塔拉瓦寺將不複存在。”
大自然向人們敲起警鍾
泰國灣沿岸的兩個小漁村看似截然不同的命運,無疑都是全球氣候變化的犧牲品。其實,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何止這些。最近發生在東南亞的若幹自然災害無一例外都是氣候變化的結果。“凱薩娜”登陸菲律賓2009年9月26日,熱帶風暴“凱薩娜”登陸菲律賓,在當地引發嚴重洪災和山體滑坡。此後數天內,“凱薩娜”連續侵襲越南、柬埔寨、老撾和泰國,給上述國家帶來慘重的人員和財產損失;10月3日,台風“芭瑪”襲擊菲律賓,給尚未從“凱薩娜”陰影中恢複過來的菲律賓再次帶來沉重的打擊。
這一係列令人震驚的災難給東南亞各國帶來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也再一次向人類肆意破壞環境的行為敲響了警鍾。
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有關報告指出,大湄公流域地區是世界上受到氣候變化威脅最為嚴重的三個地區之一,降雨模式的改變、全球氣溫上升等因素,都將導致該地區農業和漁業產量急劇下降,並將對該地區生態係統起到不可估量的持續性破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