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的酸堿度(pH值)海水的酸堿度又稱海水pH值。海水中由於含有較多的堿性元素,如鈉、鈣、鎂等,因而正常情況下呈弱堿性,pH值大約為8.1。
溶解氧海水中氧氣的含量大約在4.6~7.5毫克/升範圍。其含氧量受水溫及壓力影響較大,水溫升高則含氧量減少,壓力增大含氧量也減少。由於全球的海洋是相互溝通的,因此自然狀態下很少存在不含氧的水團。但黑海卻是個例外,其200米以下的水層中幾乎不含氧。黑海由於有幾條大河注入,表層水的鹽度很低,海水幾乎不存在垂直對流的現象,因此表層水中溶解的氧很難達到底層,加上黑海與其他海的溝通又不是特別順暢,因而底層水極度缺氧。在缺氧的情況下,底層中的嗜硫菌將硫酸鹽分解為硫化氫,致使其底層海水略呈黑色。黑海也由此而得名。
海水中光的傳播和聲音的傳播在熱帶海域,照射到海麵上的太陽光大約有10%被反射,90%被海水吸收。而在極地海域,因為冰層的反光率高,大約有60%~80%的陽光被反射,隻有20%~40%被海水吸收。全球海洋的平均吸光率約65%。
海水對不同波長的光吸收率不同。有人曾用潔淨的海水做過實驗,將不同波長的單色光透過1米厚的海水層,結果波長675納米的紅光被吸收30.7%,波長450~475納米的藍光被吸收1.8%~1.9%,波長400納米的紫光被吸收4.0%,由此可見,海水對藍光的吸收率最低,而對波長大於或小於藍光的其他色光的吸收率都高於藍光。
太陽光照射到海麵後,除了約35%被反射外,其餘的均被海水吸收。在潔淨的大洋水中,紅光透過5米水層後被吸收20%,透過10米水層後被吸收99.5%,透射率僅0.5%;而藍光透過60米水層後才有80%被吸收。透過140~150米水層後大約99%被吸收。照射到海麵的陽光,在海洋表麵1米的水層中大約有60%被吸收,透過10米水層後有80%被吸收,能透射到10米以下水層的光主要是藍綠光。在潔淨的大洋水中,藍綠光的穿透深度可達數百米,至800米的水層還能發現極其微弱的藍綠光,1000米水層隻有依靠儀器才能記錄到光的存在,1000米以下的水層則基本上是一片黑暗,隻有用非常靈敏的儀器才能測到縷縷微光。
根據海水中的光照以及動植物的分布,可將大洋水垂直劃分為3個不同的區:
洋麵區,也稱優光區,其分布水深通常在0~200米範圍內,該水層中有一定的光線透過,浮遊植物、浮遊動物、魚類等海洋生物在這裏生活。洋麵區的上層可以為浮遊植物的生長提供足夠光照,該水層也被稱為光亮帶。
中層區,也稱弱光區,其分布水深約200~1000米,海水中僅有極其微弱的光線透過,因而浮遊植物已不能生存,水層中隻有魚類、蝦以及頭足類等動物。
深層區,也稱無光區,分布水深通常在1000米以下。其中,1000~4000米的水層也稱海洋曙光區,隻有用非常靈敏的儀器才能測到縷縷微光;4000~6000米水層為深淵區,6000米以下水層為洋底區,這兩個區均為完全黑暗的無光地帶。
海水傳播聲音的能力比空氣強。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大約為340米/秒,而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大約為1500米/秒,傳播速度比空氣快4倍。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距離也要比空氣中遠得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調查船“維瑪”號於1960年所記錄到的最大傳播距離為1.2萬海裏,折合為2萬千米。
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與海水的鹽度、溫度、水深(壓力)有關。據研究,海水的含鹽量每增加1‰,聲音的傳播速度就增加1.4米/秒;溫度每增高1℃,傳播速度增加3.1米/秒;深度每增加10米,聲音的傳播速度就增加0.2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