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曆史地球上無脊椎動物的出現至少早於脊椎動物1億年。大多數無脊椎動物化石見於古生代寒武紀,當時已有節肢動物的三葉蟲及腕足動物。隨後發展出古頭足類及古棘皮動物的種類。到古生代末期,古老類型的生物大規模絕滅。中生代還存在軟體動物的古老類型(如菊石),到末期即逐漸絕滅,軟體動物現代屬、種大量出現。到新生代演化成現代類型眾多的無脊椎動物,而在古生代盛極一時的腕足動物至今隻殘存少數代表(如海豆芽)。
因為無脊椎動物體內沒有調溫係統,隨外界溫度的變化,其代謝速度也發生變化。直到高等的軟骨魚類,如鯊魚出現調溫機製,為溫血動物。真正意義上的恒溫動物應該從鳥類開始。
海洋原索動物原索動物是原索動物亞門(如海鞘、樽海鞘)和頭索動物亞門(如文昌魚)動物的統稱。原索動物與脊索動物的另一個亞門(脊椎動物亞門)相似,有一中空的背神經索、鰓裂以及脊索(一條質硬的支持身體縱軸的棒狀結構,脊柱的前身)。原索動物與脊椎動物的主要區別是沒有脊柱骨。現生的原索動物與脊椎動物由同一祖先演化而來。關於脊椎動物如何演化,普遍接受的理論主要有兩種。一種理論推測其祖先衍演生活,可以像羽鰓類,但幼體不特化,適於在大洋中浮遊而達到性成熟,由此演化出的類型喪失隨後的固著階段,脊椎動物即由這一自由遊泳的動物演化而來。另一種相近的理論出現較晚,是假設脊索動物由一小類化石種類無脊椎屬演化而來。
脊索動物是動物界最高等的一門。其成體或幼體背側有一脊索,故名。分口索動物、尾索動物、頭索動物和脊椎動物等四亞門。其中前三個亞門合稱“原索動物”。
原索動物是脊索動物門原始的一群。其幼體或成體保留著脊索。脊索具有彈性,能彎曲,不分節,是構成骨胳的最原始中軸。原索動物種類少,全部海生,分為口索動物、尾索動物和頭索動物三亞門。
口索動物也稱“半索動物”,是脊索動物門的一亞門。口索動物體呈蠕蟲狀,左右對稱,僅接近口部有脊索的形跡。其身體前端吻部有起源於體腔的水腔。例如柱頭蟲和玉鉤蟲。
柱頭蟲殖翼柱頭蟲科。柱頭蟲身體,呈長柱形,分吻、領和軀幹三部分,長達40厘米。全身黃色,極柔軟,容易切斷。柱頭蟲定居海灘泥沙中,穴外堆土,常有碘臭,產於我國青島一帶。
玉鉤蟲也稱“黃島長吻柱頭蟲”屬於玉鉤蟲科。玉鉤蟲與柱頭蟲相似,但體較短,吻較長。它產於我國青島一帶海中,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尾索動物也稱“被囊動物”,是脊索動物門的一亞門。尾索動物有少數自由生活的,終生具有脊索的尾部,如海樽、紐鰓樽等;也有固著生活的,僅幼體具有脊索的尾部,成體尾部退化消失,如海鞘等。
海樽屬海樽科。海樽體小呈桶狀,被囊透明,可通過被囊看到內部構造。海樽的生殖形式有有性生殖或出芽生殖。它多為單體,在海麵營漂浮生活。
海鞘的排泄孔在口的附近。海鞘呈單體或由無性出芽而成群體。海鞘有性生殖的幼體形似蝌蚪,遊泳時期極短,固著外物後尾部退化,遂成固著生活的成體。
頭索動物也稱“無頭動物”,是脊索動物門的一亞門。頭索動物體呈魚形,頭部分化不明顯,終生具有脊索。其咽部的壁貫穿許多鰓裂,由圍鰓腔孔與外界相通。它種類少,代表動物是文昌魚。
文昌魚別稱“蛞蝓魚”,是文昌魚科。文昌魚形似小魚側扁,兩端尖。它頭端有眼點,下為前庭及口,前庭外緣有須多條。文昌魚有背鰭、尾鰭和臀鰭,身體腹麵有一對皮褶。它棲息海底,通常鑽在泥沙裏,僅露出頭端。以浮遊生物為食。分布於我國廈門、青島和煙台沿海,以廈門為最多。文昌魚是無脊椎動物進化至脊椎動物的過渡類型,在學術上有重要意義。它可供生物學教學和研究用,也供食用。
海洋脊椎動物海洋脊椎動物包括有海洋魚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其中,海洋魚類有圓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海洋爬行動物有棱皮龜科,如棱皮龜;海龜科,如蠵龜和玳瑁;海蛇科,如青環海蛇和青灰海蛇等。海洋鳥類的種類不多,僅占世界鳥類種數的0.02%,如信天翁、鸌、海燕、鰹鳥、軍艦鳥和海雀等都是人們熟知的典型海洋鳥類。分布於中國的海洋鳥類約有20多種,它們一部分為留鳥,大部分為候鳥。中國常見的海洋鳥類有:鸌形目的白額鸌和黑叉尾海燕等,鵜形目的褐鰹鳥和紅腳鰹鳥,雨燕目的金絲燕和短嘴金絲燕等。海洋哺乳動物包括鯨目、鰭腳目和海牛目等。
海洋脊椎動物中的門脊椎動物是指有脊椎骨的動物,是脊索動物的一個亞門。這一類動物一般體形左右對稱,全身分為頭、軀幹、尾三個部分,軀幹又被橫膈膜分成胸部和腹部,有比較完善的感覺器官、運動器官和高度分化的神經係統。脊椎動物包括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等五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