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曆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習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進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上的講話
中國位於亞歐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陸地總麵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陸地國土麵積最廣大的國家之一。在這廣袤的版圖中,有巍峨的群山,雄壯的高原,遼闊的盆地,坦蕩的平原,奔騰的江河,晶瑩的湖泊,漫長的海岸線,星羅棋布的島嶼,同時還有寬廣的近海海域和大陸架。
我國的國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縱跨緯度49度多。西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恰縣西邊的帕米爾高原,東到黑龍江省撫遠縣境內黑龍江與烏蘇裏江彙合處,東西相距5200千米,橫跨經度62度,東西兩端時差達4小時以上。當鬆花江上已是正午烈日當空的時候,帕米爾高原卻剛剛迎來黎明的曙光;當北國已是千裏冰封的隆冬時節,南海諸島依然是鬱鬱蔥蔥的夏日。廣闊的國土使生活在其上的中華民族,時刻能感受到大尺度的空間變化和變化中的萬千景象。
我國的地貌格局錯綜複雜,西高東低的階梯分布是其宏觀大勢和主要特征。有著“地球之巔”和“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以其巍峨的雄姿和莽莽的身軀橫亙在祖國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正是它構成了我國地貌的第一級階梯。自北而南橫臥其上的山脈有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等。全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全都坐落在青藏高原南緣的喜馬拉雅山和西緣的喀喇昆侖山兩大山脈之中。從青藏高原北緣和東緣起至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間,是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天山、塔裏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單元的鑲嵌分布區,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正是這些高原和盆地構成了我國地貌的第二級階梯。此外,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一線以東,分布著遼闊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遊平原以及廣大的東南丘陵等,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這些平原和丘陵構成了我國地貌的第三級階梯。
廣袤的國土,獨特的地理位置,錯綜複雜的地質地貌條件,以及典型的季風氣候等,造就了我國複雜多樣的地理環境和異彩紛呈的自然景觀。由南向北,因太陽輻射和溫度的變化,分布著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和寒溫帶等緯度地理帶,自然景觀依次呈現出雨林、季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及針葉林等的變化。自東南而西北,受東亞季風和青藏高原的影響,降水分布呈現出十分強烈的規律性,形成濕潤、半濕潤、半幹旱和幹旱等經度地理帶,自然景觀也依次呈現出森林、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變化。此外,在高山和高原地區,因海拔高度和所處地理基帶的不同,自然景觀還呈現出明顯的垂直變化。
階梯式逐級下降的地勢,還決定著我國主要河流由西而東的基本走向。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生動地描繪了發源於青藏高原的黃河順階而下的奔騰氣勢。我國最長的河流長江,也發源於“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它穿越橫斷山脈奔流進入第二階梯後,又切穿了巫山山脈,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峽穀長江三峽,爾後像一條馴服的巨龍,緩緩地流過長江中下遊平原,最後才注入蔚藍的東海。
雪峰皚皚,群山巍峨,高原雄壯,盆地遼闊,丘陵起伏,平原坦蕩,戈壁浩瀚,沙漠連綿,森林寂靜,草原蔥鬱,河川蜿蜒,峽穀幽深,湖泊晶瑩,海域蔚藍,景觀殊異,美不勝收。大自然的恩賜,讓中華民族擁有了如此多樣的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