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情緒心理學:掌控自己的情緒(1)(1 / 3)

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相當重要的,它是我們成功的前提,更是我們身心健康的保證。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不僅讓你重新獲得主導權,而且會使你發現,掌控自己的情緒以後,所有的難題都能夠輕鬆駕馭了!

掌控情緒:別讓情緒影響你的健康

我們通常所說的情緒,是指感覺及其特有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狀態、行動的傾向性。情緒的主要特征有:無所謂對錯,常常是短暫的;可以積累,易誇大其詞;會影響行為,也可以經疏導而加速消散。

情緒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即當外界刺激引起身體上的變化時,我們對這些變化的知覺便是情緒。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認為:人並不是因為愁了才哭、生氣了才吵、怕了才發抖,恰恰相反,人是因為哭了才愁、因為吵了才生氣、因為發抖了才害怕。

據心理學家研究,人的每一個決定和行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情緒的影響。無論是對學習還是對社會適應能力來說,情緒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心理學家勸誡那些情緒容易受外界幹擾的人,應先處理好心情,再投入精力處理事情。

健康與情緒密不可分

積極的情緒狀態可以增強人的抵抗力,消極的情緒狀態則會對身體構成一定的傷害。我國古代就有“內傷七情”之說法,認為當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過度時,就會產生生理疾病。

現代醫學認為,很多疾病的發生,都不是器質性的病變,而是與精神狀態不佳、情緒異常有關;經常、長期的消極情緒所引起的神經長期過度緊張,會導致身心疾病。大量的臨床醫學研究表明,充滿心理矛盾、壓抑、不安全感和不愉快情緒體驗的人,免疫力減弱,容易患癌症。據有關方麵統計,經常忍氣吞聲的人得癌症概率是一般人的三倍。“忍氣吞聲”型的人,往往過度克製自己,壓抑自己的悲傷、憤怒、苦悶等情緒,這些惡性情緒長期作用於大腦,會導致內分泌紊亂,降低人體免疫功能,從而給癌症以可乘之機。

情緒除了影響人體免疫係統而不利人體健康外,還會通過影響人的行為方式、心理適應、社會支持等決定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影響人體健康。而人的身體健康反過來又會影響情緒,因而通過情緒也可推斷人的健康狀況。

才貌雙全的林黛玉,因其性格多愁善感,憂鬱猜疑,最終積鬱成疾,嘔血身亡。三國時東吳的大都督周瑜,因為妒忌多疑、心胸狹窄,而被諸葛亮活活氣死。與他們相反的是跨世紀的女作家冰心老人,一生淡泊名利,崇尚簡樸,不奢求過高的物質享受,在和諧的環境中與人相處,在微笑中勤奮寫作。她的健康長壽,事業輝煌主要得益於開朗、豁達的性格。

保持良好的情緒

現代醫學大量資料證實,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是性格孤僻,不能適應社會生活所致。

一個人身體健康,往往表現為精力充沛、心情開朗,倘若長期疾病纏身,則容易引起憂鬱情緒。

既然情緒對健康的影響如此重要,那麼,保持良好的情緒就是我們保持身體健康的根本。以下幾點建議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健康的情緒。

1.培養幽默感

研究發現,在問題麵前,經常運用幽默作為應對機製的人,健康問題就比較少;而運用哭喊作為應對機製的人,健康問題相對要多很多。

2.增加愉快的生活體驗

增加令人愉快的體驗,可以減弱消極情緒狀態,而提高A型免疫球蛋白,提高免疫反應能力。這樣,即使偶爾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也不至於發生過於強烈的情緒反應。

3.使情緒獲得適當表現的機會

情緒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對起伏的情緒不必也不可能一概予以抑製,而應選擇適當的方式,如運動、旅遊、傾訴等,給情緒適當的發泄機會。有機會傾訴自己的痛苦並得到他人的安慰,能夠極大地改善健康功能,增強免疫係統功能。

4.換一個角度看事情

很多從表麵看令人生氣或悲傷的事件,如果換一個角度,用另外一種眼光去看,常常可發現一些正麵的、具有積極意義的東西。

5.要有自己的事業和追求

有了自己的事業和追求,並積極地為之奮鬥,人就會體驗到一種發自內心的滿足,進而產生積極的情緒。

6.積極參與社會交往

社會交往能使人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情緒體驗又會使人們更積極地與人交往,更好地適應環境、應對突發事件,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7.對問題當機立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