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教育:成就天才的根本(1)(1 / 3)

卡爾·威特的誓言(一)

天才更多地取決於後天的教育,即使並不聰明的孩子,隻要教育得法,都有可能取得非凡的成就。良好的教育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

19世紀初,德國有一個叫卡爾·威特的人,他是一名鄉村牧師。他主張孩子必須從幼兒時開始教育,即使是普通智商的孩子,隻要因材施教,也會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他的觀點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和鄙夷。

幸運的是,威特的觀點得到了好友格拉彼茨牧師的讚同和支持。格拉彼茨牧師因道德高尚而在威特的家鄉遠近聞名,他與威特是自幼一起成長起來的朋友,可以說他是最了解威特的人。

為了使威特的教育理念得到更多人的認同和接受,格拉彼茨牧師積極奔走為他組織演講。在小威特出生之前,瑪得布魯特市就有一個探討教育問題的學會,是由幾個青年教育家和青年牧師共同發起組織的,格拉彼茨牧師是該會的會員,經他的介紹威特也加入了這個學會。

在一次聚會上,有一個叫希拉德的牧師認為孩子的天賦決定一切,他斷言:“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天賦而不是後天的教育。教育家無論用什麼教育方法來開導和啟發都是徒勞。”這種觀點與卡爾·威特的意見截然相反,所以立即遭到了卡爾·威特的反駁:“你的觀點太片麵了,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孩子最終會成為一個成功的人還是一個平庸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注定了的,成才的關鍵在於孩子從生下來到五六歲時的教育。誠然,孩子們的天賦是有差異的,但這種差異是有限度的,天賦不能決定一切。我認為,任何正常的普通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能成就一番偉業。正如愛爾維修所言:‘即使是普通的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我永遠堅信並支持這一論斷。”

卡爾·威特的這番言論,使他成了眾矢之的,遭到了與會者的一致反對。麵對眾人的圍攻,寡不敵眾的威特隻得說:“你們十多個人辯駁我一人,我自然是無法辯過你們。這種辯來駁去的爭論即便能分出輸贏也隻是停留在口頭上,咱們不如拿事實來說話。如果上帝賜給我一個孩子,隻要他稟賦一般不是白癡,我就一定能把他培養成一個非凡之人。”聽到他的提議,其他會員認為自己穩操勝券,得意地說:“行,我們等著瞧!”

不久威特夫婦的第一個孩子降生了,但還未等到威特對其著手教育,孩子就不幸夭折了。之後,他們又有了第二個孩子也取名為卡爾·威特,但讓人難過的是小威特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孩子了,甚至讓人覺得有點傻。

父親老威特悲傷地說:“上天怎麼給了我這樣一個傻孩子呢?為什麼要這樣懲罰我呢?”對老威特的不幸遭遇,鄰居們盡管也勸他不要這麼想,不要這麼憂傷,但內心裏卻認為小威特的確是個白癡,有這樣一個孩子真是件倒黴透頂的事情。

無論孩子生得如何,天下的父母都不會放棄他們。做為父親的老威特更不會放棄,他丟掉悲傷的情緒,開始踏踏實實地實行自己的教子計劃。起初,麵對丈夫的苦心妻子並不看好,說:“這樣的孩子無論如何教育都是白費力氣,他是不會有什麼出息的。”

老威特有了個不盡如人意的兒子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小鎮。在聚會上,曾遭到老威特反駁的希拉德牧師立即把這個消息告訴學會的其他會員,並組織他們來驗正。經過詢問和考察,他們確信小威特確實不是一個天賦非凡的孩子。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老威特的“特殊”教育下,這個曾經知名的“傻”孩子很快就做出了驚人的成績,他的表現讓鄰裏和親戚都驚歎不已。當小威特長到五六歲時,他在各方麵的能力已超出了同齡孩子一大截,7歲半時就已遠近馳名,小威特的成長奇跡成為當地教育史上的驚人事件。其實這正是老威特對兒子實施了正確的教育計劃,使得小威特健康成長,全麵發展,學業進步神速。

小威特的事情逐漸傳遍了全國,國內各行各業的精英帶著懷疑態度從四麵八方趕來考他,結果沒有一個人不對小威特伸出大拇指連連誇讚,這更使他聲名遠揚。

1808年5月,一個名叫台爾瓊斯·蘭特福克的教師,他在梅澤堡某學校任教。為了激勵自己的學生,他要求小威特和他的學生們比一比。父親老威特怕這種比較和讚揚會使兒子驕傲自滿,頗為猶豫,但最終還是答應了。但和往常一樣,老威特提出了一個條件,即為了不使兒子有自滿情緒,不要告訴他這是比賽,學生們也不要因驚訝於他的才智而當麵誇獎和讚美他。得到蘭特福克的應允後,老威特才帶著兒子小威特來到蘭特福克所在的學校。到了學校,蘭特福克把父子倆帶進教室介紹給自己的學生,並安排他們坐到最後一排。那堂課正好是講希臘語,教科書是《波魯塔克》,學生對這門課程都深感頭痛。蘭特福克提出了很多學生們平時都答不出的問題請小威特作答,讓同學們見識小威特的才智,小威特很輕鬆地應對了蘭特福克的所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