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學會選擇,懂得放棄(8)(1 / 3)

當夜,範蠡便駕了一葉扁舟,涉三江,入五湖,而後又經五湖入海,最後來到齊國,隱姓埋名。因為範蠡隱居於陶山,自號陶朱公,以販賣牛羊為生,沒過幾年,便成了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富商大賈。

範蠡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出路,主要是他清楚地認識到了越王勾踐的政治品德,離開越國前夕,他曾給另一位大功臣文種寫了一封信,指出“越王為人,忍辱妒功,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子今不去,禍必不免。”那句著名的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便是出自範蠡之口。但是文種對於範蠡的勸說並未聽從,當然結果也如範蠡所料,他被勾踐殺害了。

“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此話概括了諸多開國之君共同的政治品質。功成身退也是當時功臣們最明智的選擇。今天的人們當然不用像當年的功臣們那樣伴君如伴虎,我們應當學習的是先人那種清心寡欲的境界,那種該放手時就放手的智慧。無論是財富還是情感,無論是地位還是利益,但凡隻知道緊抓而不知放鬆者,最後往往如同抓緊手中的沙子一樣——抓得越緊,從手縫裏流出的就越多。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李白

貪心不足蛇吞象

一塊麵包可以填飽饑餓,天下的財富滿足不了貪欲。

貪婪,會使人喪失理智,失去最基本的判斷力。它能夠摧毀蓬勃向上的事業,毀滅幸福美好的生活,最終導致悲慘的結局。俗話說,貪心不足蛇吞象。你因過分貪戀某一個東西而去努力爭取的結果往往是你連自己現有的東西都會失去。曆史上有太多這樣的故事,希望每一個看過的人都要從中獲得啟示。

聽聽曆史學家給我們講的這則關於秦惠王用神牛計迷惑蜀王,致使蜀王引狼入室自掘死路的故事吧!

通過商鞅變法,秦國日益強盛,隨著國力的壯大,其虎視中原、兼並各國諸侯之心也愈加強烈。首先戰勝魏國收取了河西大片土地,緊接著對其他鄰國展開攻勢,並且還加緊了對蜀國的進攻。

蜀國在當時本是一個偏遠的小國,兵不強,馬不壯,國不富,僅憑這些,根本無法同強大的秦國抗衡。不過蜀國占有有利的地勢,它憑借著巴山蜀水的險要,隻要集中兵力扼守國門,便可“一人當關,萬夫莫開”,任憑秦軍怎麼強大,都奈何不了它。俗話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麵對眼前這種情景,秦軍雖兵強馬壯,卻也無法施展威力。兩國之戰打了很長時間,有時候,秦軍也會僥幸攻占一兩個城池,但是由於他們對那裏的道路不熟悉,往往又被蜀軍斷前絕後走投無路,被原本弱於自己的敵人消滅。所向披靡的秦軍居然在蜀地屢攻屢敗,損兵折將不少,卻始終未能通過秦嶺,攻破蜀國之門。

秦惠王常常因為此事而寢食難安,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他一次又一次地親自到軍前察看地形,並多方打探蜀國的虛實,最後終於想出了一條攻破蜀國的妙計。

一天早上,蜀軍發現秦國的大批軍隊突然間都撤走了,消失得無影無蹤。當然,他們並沒有為此放鬆戒備,因為他們知道秦軍向來詭計多端,為了防止秦軍偷襲,他們絲毫不敢懈怠,仍然嚴守險關,戒備森嚴。就這樣過了半個多月,沒見秦國的軍隊有一絲動靜,看起來好像是因為勞而無功而放棄了攻打,撤歸秦國了。蜀國舉國上下都不知道秦國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就在大家紛紛猜測的時候,有一件事一下子傳遍了蜀軍的大街小巷,於是,每個人都開始議論這件怪事:說是在離蜀國關隘不遠的邊境上有一頭神牛,屙的全是黃金。這事很快就傳到了蜀國國君那裏,他半信半疑,為了打探事情的真偽,他特意派了一名心腹大臣前去察看。國君的這位心腹來到邊境後,果然看到了人們傳言的那頭神牛。原來,這是一頭龐大的石牛,之所以傳說它是神牛,就是因為它會屙金子。國君的心腹大臣走近神牛一看,果然,在石牛的屁股下邊有一堆碎黃金。為了慎重,這位心腹大臣在那裏一連觀察了好幾天,發現這神牛真的每天都會按時屙出一堆黃金來。於是他打消了疑慮,趕忙收起黃金,快馬加鞭地回到國君那裏,把自己看到的一切都如實地奏報給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