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在這裏,你看的不是風花雪月,聽的不是高山流水,聞的不是鳥語花香。恰恰相反,在這裏,講的是刀光劍影,聽的是唇槍舌劍;講的是朝代更迭,聽的是指點江山;講的是英雄鐵膽,聽的是馬革裹屍……然而,無論是鄉野閑逸的軼情別事,抑或是英姿豪邁地激揚奮進,無不顯現著古人的精神風貌與生存智慧。

“讀史使人明理”、“觀今宜鑒古”、“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曆史就好像一麵鏡子,往往是一個民族長期積澱下來的文化成果。古代聖賢明哲、帝王將相,凡成大事者,無不具備治世之經略,他們或恪守道德,感化世人;或博學多才,享受生活;或文治武功,開元建國;或雄才大略,稱霸一方。雖然我們的生活不是如此,但他們的智慧卻適用於任何一個時期的任何一個人。

古人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對曆史人物、曆史事件的思考,讓我們對以後的發展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價值走向,先人的對與錯,都是我們參考借鑒和自我完善的樣板。麵對曆史,我們總會有那麼多的收獲;感悟曆史,更讓我們傾聽到曆史前進的足音。無論對錯,曆史就是曆史,它已經過去,關鍵的是我們如何麵對現在和未來。對的可以激勵我們取得更大的成就,卻無法保證我們不再犯錯;錯的雖然已經給過去造成了損失,卻能夠給我們以警醒,降低以後的失誤。

人生百態,無不與曆史交相輝映,無論是修身養性,還是為人處世;無論是為官從政,還是運用謀略。翻開曆史的篇章,你可以從中找到借鑒。做人說到底還是在於修身養性。修身養性講究的是個人修為,其信條是追求崇高和聖潔。而崇高與聖潔並非遠離塵世的海市蜃樓。每個人都可以稱為聖賢,孟子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為世人點亮了希望的火把,他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也就是說,無論你是誰,隻要你懷著無限的希望和對光明的渴望,修煉自己的美德之心,嚴於自律,寬以待人,不斷地變革自我、更新自我和優化自我,就一定能夠達到修身養性的至高境界。

其實,人生的道理永遠是簡單的,不過是人心太複雜,進而又被一些無所事事的好事者添枝加葉,越弄越複雜,漸漸地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使人們對它越來越陌生,也越來越恐懼。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一切瞬息萬變。人們每天都在忙,為了學習,為了工作,為了生活。人們四處奔波,漸漸的,在忙碌中忘了他人,甚至忘了自我,也忘了奔波忙碌的目的。於是,就像無法停止旋轉的紅舞鞋,我們沒有時間停下來靜心梳理我們的思緒,沒有時間反省我們的行為,甚至沒有時間停下來倒掉鞋子裏那粒硌腳的沙子。我們茫然,我們困惑,我們無所適從,我們力不從心甚至疲憊不堪,步伐踉蹌,蹣跚前行。

所有的這一切:梳理漸亂的思緒、反省不當的行為、倒掉鞋裏的沙子,都不過是一個簡單的停頓、一次靜心的思考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它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複雜——一篇篇簡潔凝練、通俗易懂、發人深省的曆史故事,就能夠讓我們洗滌心靈,頓悟生活,領會為人處世的道理。

曆史故事,蘊涵了我國古代人們為人處世的精華,讀著這一幕幕曆史話劇,聽著他們一席席精彩台詞,我們逐漸能夠從更高的角度立身處世,更明智地處理人際關係,更輕鬆地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難題,更明智地選擇拿起和放下,更豁達地看待得到和失去。

聽曆史學家講故事,會讓我們從冗繁忙亂的生活和複雜迷離的社會中走出來,讓我們在藍天白雲的簡練中,與先人聖賢們對話,從而忘記煩惱和憂慮,而後對人生的取舍得失有了一個更新的認識。讓我們心平氣和地從繁瑣的事中理出頭緒,讓我們坦率真誠又豁達寬容。因此說,這些曆史故事讓我們成為旁征博引的智人的同時,還告訴我們為人做事的方法和技巧,從而成為一個生活的智者,或者是成為一個事業有成的勝者。

本書由一篇篇通俗簡潔的曆史故事組成,在每一篇故事前都有簡短的感悟,其後又配以相關的名言俗語。沒有冗長枯燥的說教,隻有精練深刻的感悟。通過聆聽曆史學家精講的曆史故事,你不僅可以深入了解中國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更為可貴的是,你還可以從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經驗教訓,學到許多修身養性的智慧、為人處世的哲學以及縱橫商場、職場和官場的謀略。而這些經驗教訓,無論是對管理者還是普通人,無論是對成功者還是懷有夢想的年輕人,都是非常有益的。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