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人物都會時刻保持善心,待人處事很有人情味,在他們遇到挫折的時候也會得到幫助。
喬治·羅納曾在維也納當律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被迫逃到了瑞典,因此變得一文不名,他急切地需要一份工作來糊口。他掌握了好幾個國家的語言,他希望能在進出口公司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但是,絕大多數公司都回絕了他,不過他們表示會把他的名字存在檔案裏……在這些回信中,有一封信是這樣寫的:“你完全沒有了解我們的用意,你看看你自己又蠢又笨,我根本就不需要什麼替我寫信的秘書。即使是需要的話,也不會用你這樣一個連瑞典文都寫不好、信裏全是錯字的人。”喬治·羅納看到這封信時,氣得簡直要發瘋了。麵對如此的羞辱,喬治·羅納也決定回一封信給對方,想氣氣那個人。但他冷靜下來後對自己說:“不行!他說得很對,瑞典文畢竟不是自己的母語。想要得到一份工作,就必須不斷努力學習瑞典文。他用這麼過激的話來表達他的意見,說明我有缺點存在,因此,我應該寫封感謝信才對。”
於是,他提筆寫了一封感謝信:“在您並不需要秘書的情況下,您還給我回信,我實在是感激不盡,我沒有弄清貴公司的業務實在是慚愧。之所以給您回信,是因為聽他人介紹說您是這個行業中出色的領導人物。我的信裏有很多的語法錯誤,而自己卻不知道,我感到十分慚愧,而且異常難過。現在,我計劃加倍努力學習瑞典文,改正自己的錯誤,謝謝您幫助我不斷地進步。”
這封信發出去不久,喬治·羅納就又收到那個人的回信。不僅如此,他還因此從那家公司獲得了一份薪水不菲的工作。可見,擁有一顆寬容的心,對自己的人生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喬治·羅納如果因為那封言辭粗魯的信而惡語相向,他自然不會得到那個薪水不菲的工作。
22UP成長宣言
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一個對待別人有人情味的人,最終會使自己受益。年輕人更要明白這個道理。在為人處世中,要善待他人,要原諒他人的過失,這是給他人開方便之門,同時也是儲存助己之力。
“假話”不可多說,真話不可全說
22歲以後,男人已經過了童言無忌的年齡,這時候的男人要為自己的話負責了。所謂“是非皆因多開口”,年輕人在講話時一定不能將你的“心”全盤托出。另外,說什麼話也得看麵對什麼樣的人。孔子說:“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假如對方與你關係不是很密切而你與之高談闊論,那麼就會顯出你沒有修養;如果你不是對方的親密朋友,你則沒有資格與他深談,忠言逆耳,反而會顯出你的冒昧。因此,不必說、不該說的就不要去說,這與“事無不可對人言”並不矛盾。
真話不可全說,那“假話”呢?有很多年輕人天真地認為,謊話是絕對不能說的。這不能說是錯誤的認識,但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又需要做些變通,或說善意的謊言。如當今社會上老實人不好當,很多時候,實話實說不僅會得罪人,而且別人很難接受,效果也不好。有時候父母的一句謊言,可以讓天真無邪的孩子展開美麗的笑容;老師的一句謊言,可以使困惑彷徨的學生不再猶豫,讓他們重新燃起希望的燭光;醫生的一句謊言,可以讓危在旦夕的病人逃離死神的手掌,獲得新生。不過,“假話”可說,但卻不可多說,即使是善意的。
有一個男孩很喜歡打籃球,但是他在籃球上卻並沒有天賦,但是他的教練和父母都不忍心傷害他,謊話從小學說到初中,又從高中講到大學,直到他30歲了,在籃球上還是一無所獲,而學業和工作都耽誤了。
在日常生活中老於世故的人的確不會多說話,他們隻說三分話,你一定認為這是狡猾不誠實的表現。其實說話須看對方是什麼人,如果對方不是你傾訴的對象,你說三分真話,已經不少了。
“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這句話常常用來告誡人們:“小心為上!”而現在又常常被人批判為“不夠忠誠”,其實這句話我們不能一概而論是對還是錯。我們可以從曆史事實中去吸取經驗教訓。
在中國曆史上,秦始皇嬴政的父親子楚,就是一個以“真心”對“假意”而上當受騙的人。
子楚是秦國國君安國君的兒子,他被當做人質送到了趙國。子楚在趙國都城邯鄲的處境十分艱難。而當時呂不韋正在邯鄲做買賣,他十分精明,頭腦靈活,看出子楚不是一個等閑之輩,於是決心把他“買下來”,以作為將來門庭大發的“奇貨”。於是,呂不韋故意接近子楚,用一些天花亂墜的花言巧語將他騙得頭暈目眩。而子楚並不知道呂不韋懷有“私心”,反而用自己的“真心”去和呂不韋交朋友,將自己的真心話全盤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