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淳
化州市圖書館副館長、青年作家羅偉蓮,要出一本書,她把厚重的書稿寄給我,讓我給其寫個序。說實話,我這人從事圖書館工作多年,接觸的作家、藝術家和讀者不少,長期在書海裏漫遊,但從沒有給別人的作品寫序。我覺得一個在基層圖書館工作的人員,忙於公務,要寫成一本書不容易,要付之出版就更不容易,對這樣的文化自覺,理應給予鼓勵,於是我便接受了這個任務,算是說說自己讀過這部書稿後的一些感受吧!
羅偉蓮這部文集,分三輯,一是《書園散章》,主要是散文作品,內容豐富多彩。二是《書香報道》,主要是通訊報道,內容基本是圖書館新聞。三是《書海探索》,屬理論文章,內容主要是對圖書館事業建設與發展的探索。捧讀這部文集,我覺得它有幾個特色,略述如下:
一是顯示了作者愛崗敬業的精神。圖書館是人類智慧和知識的寶庫,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窗口。從事圖書館事業是極其光榮的,在我心目中則升格為菩薩事業。正是作者明白了這一點,所以她熱愛這個事業。她從事圖書館工作十多年,她與書成了親密的夥伴,圖書館成了她的家,她刻苦鑽研,精通業務;既當領導又當館員,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不斷開創圖書館工作的新局麵。因工作成績顯著,多次獲得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和廣東省文化廳的表彰和獎勵,還被廣東圖書館學會授予2009—2011年度“優秀服務獎”。由於她愛崗敬業,因此寫了多篇以圖書館為題材的散文作品及理論文章,經常采寫或邀約新聞媒體報道圖書館的有關情況。她說:“圖書館裏琳琅滿目的圖書,成了我工作與生活的樂章。”這裏特別要提及的是:羅偉蓮因為愛崗敬業而富於思考,寫了多篇關於圖書館建設方麵的理論文章,探索工作方法和管理經驗。例如《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推進圖書館事業建設》一文,就很有見地。她認為,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同步推進圖書館事業的建設,要加大對圖書館的投入,要大力培養圖書館專業人才,要實現圖書自動化管理,要創新機製……我想,隻有把圖書館事業作為自己的精神樂曲,才有可能把這項工作熱情地做好。隻有自己對自己滿意,才能讓讀者對你滿意。
二是顯示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向往。作者善於利用節假日或其他一些機會外出參觀學習,攬讀名山勝水和自然風光。每到一處,她都愛作點記錄,寫篇散文,抒發真情實感。例如,她登上了長城後在文章中寫道:“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作為中國人更應該親身去體驗古人為我們創造的奇跡。隻要你登上了長城,你就會對人生、對社會充滿自豪感和自信心,你就可以對人說,我成為‘好漢’了。”她在《吉兆弄潮》一文裏寫道:“在海裏,我們既是吉兆的客人,又是吉兆的主人,真正當了一回大海的弄潮兒,與海浪搏擊,充滿了挑戰性,其實人生有了挑戰,才有樂趣啊!”我想,一個人將自己融入了山水自然,精神境界就別具一格了。
三是顯示了作者濃鬱的鄉情和親情。她寫家鄉變化,寫風土人情,寫民間民俗,寫父親母親,寫大姐二姐,寫孩子情趣,寫姑嫂情深。例如她寫家鄉的年例,就充滿民間民俗情趣,充滿鄉情風韻。她寫道:“家鄉的‘年例’從元宵節衍化而來,每條村莊按照自古傳下來的既定日子做‘年例’,日子一到,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車水馬龍,歡騰熱鬧……‘年例’節最有氣氛的要數‘獅子采青’進村助興活動……‘擺醮’(遊神)是‘年例’中最傳統的節目……”這真好像是一幅民俗風景畫。作者關愛她所有的親人,特別是對父母親充滿孝心和感情。她在《父親三題》裏寫道:“我為有這樣的好父親而自豪,父親的希望將是我工作和生活的動力。我會不斷向前求索。”她在《歲月滄桑刻在母親的臉上》一文中寫道:“母親就是這樣平平凡凡的一個人。我愛我的母親,愛她勤勞的本質,愛她善良的品格,更愛她堅強的品質。”我想,作者筆下的鄉情、親情令人動容,古人以孝治天下;古雲:念舊情者必有大德。一個情字體現了人生的品格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