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確實是一種秘密,越品味越能發現其中滋味。
【淡定術】
其實,幸福就是可以令我們的靈魂感到充實與喜悅的東西,像靜靜地開放在草叢中的小花,皓月之下,偶然使我們嗅到一股清香的味道。幸福是一種秘密,隻要我們變換一下視角,那閃閃發光的秘密便會豁然明朗。
追求人生的真性情
塵世中,每個人都像一縷清風。我們經曆了無數的風風雨雨,走過太多的坎坷路,就連居住地也換了又換。我們曾和愛人花前月下,跟家人共享天倫,同朋友開懷暢飲,與一些人有過或友善或不愉快的接觸,也曾經與一些人擦肩而過,然後各奔東西。
麵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現實,你能否始終堅持自我?我國東晉時期的詩人、文學家陶淵明就是這樣一位能始終堅守自己節操的人。隱藏在他淡定坦然的生活態度之下的是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麵對他,我們不得不深深佩服他的真性情。
在美國通行的教科書裏,有很多涉及中國的內容,對於人物,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三位中國人,其中之一就是陶淵明。在美國人眼中,陶淵明絕對不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他可以與掌權者飲酒作詩,卻拒絕與他們談論時政。他的作品中透露著平靜淡然的田園生活理想,甚至描繪出自己理想中的“世外桃源”的情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社會風氣敗壞,陶淵明卻特立獨行,始終保持著本性追求。
“仁者樂山山如畫,智者樂水水無涯。從從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陶淵明追求的就是一種淡定從容的生活。
梁啟超評價陶淵明時曾經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的確如此,陶淵明搭建了通往自然與哲理之間的通道,找到了困苦的生活與自然旨趣之間的共同點。在他的描繪中,即使再平常不過的農村生活也透出了一種悠長深遠的美。
在陶淵明很小的時候,他的家族就已經衰敗,甚至連基本生活都難以保證。青年時期,陶淵明就曾猶豫“仕與隱”的問題。在當時,仕途是所有讀書人的最大追求,正所謂“學而優則仕”。然而,陶淵明對仕途並不感興趣。29歲時,他曾在江州擔任祭酒的小官,但不久就“不堪吏職”辭官了。從那以後他一直隱居,中年時出於生活的壓力又不得不再次做官。他在擔任彭澤令期間,因拒絕“束帶”去見督郵,說了句“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此後又再次辭官。這一次,他徹底地歸隱田園,從此再沒有踏入仕途。
從陶淵明的人生經曆中我們不難看出:陶淵明天性熱愛自然、不喜歡被束縛。於是他在《歸田園居》中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這樣的人踏入官場,每天麵對官場的爾虞我詐,豈不難受?當他徹底地放下“功名利祿”之後,一個無限舒展的世界向他打開了。他的精神世界升華到了更高的境界:“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隨口念來,令人心生羨慕。
東晉時期,正值亂世;佛教盛行,崇尚名士。因此,才產生了陶淵明這樣一批“田園詩人”。唐以來的許多大詩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陸遊,都非常欣賞陶淵明,在藝術創作和生活態度上也都受到了他的感染。
陶淵明的詩文是“人的覺醒”主題的代表,也就是說,人僅僅有物質生活是不夠的,精神生活也一樣重要。當我們再次溫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詩句時,體會到的便是那種淡定悠然的舒適。
【淡定術】
所謂真性情,一方麵是對個性和內在精神價值的看重,另一方麵是對外在功利的看輕。有很多人並不把成功和擁有財富當作自己人生的主要目標,而是覺得隻有活出真性情才沒有虛度人生。
珍惜眼前的幸福
美籍華人崔琦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的老家在河南農村,父母都是沒上過學的普通農民。但是他的母親懂得知識的重要性,她省吃儉用供崔琦讀書。12歲時,母親送他到外地求學,這竟是他和父母的訣別。後來,他輾轉我國香港和美國,成了世界名人。
曾有人問崔琦:“假如12歲那年你沒有去外地讀書,情況又會如何呢?”
崔琦的回答令人們很驚訝。他哭著說:“假如我沒有外出求學,三年困難時期我的父母就不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