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鹹豐三年癸醜,也就是1853年5月25日卯時,張謇在江蘇海門常樂鎮出生。
二、鹹豐六年丙辰,也就是1856年,3歲的張謇在這年的冬天,他的父親教他學習《千字文》。
三、鹹豐七年丁巳,也就是1857年,4歲的張謇進入海門邱大璋學塾讀書,更名為吳起元。
四、鹹豐八年戊午,也就是1858年,5歲的張謇依舊從師於邱大璋。
五、鹹豐九年己未,也就是1859年,6歲的張謇依舊從師於邱大璋。
六、鹹豐十年庚申,也就是1860年,7歲的張謇依舊從師於邱大璋。
七、鹹豐十年庚申,張謇的祖母吳氏因病去世,喪葬期間,遵父命習字記小賬。
八、鹹豐十一年辛酉,也就是1861年,8歲的張謇依舊從師於邱大璋。
九、同治元年壬戌,也就是1862年,9歲的張謇依舊從師於邱大璋。
十、同治二年癸亥,也就是1863年,10歲的張謇依舊從師於邱大璋。這一年,他以“日懸天上”,對先生所命“月沉水底”。父聽見後非常高興,說可以讀書。
十一、同治三年甲子,也就是1864年,11歲的張謇延西亭宋效祁在家授讀,謇兄弟三人自任灑掃糞除。6月,奉父命隨雇工鋤棉田草。
十二、同治四年乙醜,也就是1865年,12歲的張謇讀完《論語》、《孟子》、《詩經》、《尚書》、《周易》、《孝經》和《爾雅》,開始習字帖、製藝。宋先生帶他到西亭詩社,分題作詩,或限字作詩。
十三、同治五年丙寅,也就是1866年,13歲的張謇讀《禮記》、《春秋》、《左傳》,製藝成篇。5月,餘東灶民抗爭,清軍派兵鎮壓,鄉民驚惶而逃。宋效祁也跟著出逃,被兵強命回去,沒過多長時間因病去世。此後張謇到西亭跟著宋效祁的兒子宋琳先生學習。
十四、同治六年丁卯,也就是1867年,14歲的張謇依舊在西亭讀書,學習《儀劄》,感覺難以理解,很苦悶。
十五、同治七年戊辰,也就是1868年,15歲的張謇依舊在西亭學習。這一年他冒籍如皋縣的張氏,將名字改為張育才。應如皋縣、州、院試全部考中,取附學生員。
十六、同治八年己巳,也就是1869年,16歲的張謇依舊在西亭學習,讀《綱鑒易知錄》和《通鑒綱目》。
十七、同治九年庚午,也就是1870年,17歲的張謇依舊在西亭學習。科試考中一等十六名,鄉試沒考中。是年冬季,與海門徐氏訂婚。
十八、同治十年辛未,1871年,18歲的張謇拜海門訓導趙彭淵為師,學習桐城方氏所選四書文、朱子四書大全與宋儒書。是年,應院試考中。因冒籍之事,被如皋縣張家勒索,家庭經濟情況一天比一天差,有支持不住之狀。到了10月,不得已自行檢舉,請褫衣頂歸還原籍。
十九、同治十一年壬申,也就是1872年,19歲的張謇依舊跟著海門的趙彭淵學習,這一段時間讀的是《通鑒》。因冒籍事費經周折而煩惱,使他有時在海門,有時去如皋,有時又到通州,一年當中沒有一天安穩日子。
二十、同治十二年癸酉,也就是1873年,20歲的張謇依舊跟著海門的趙彭淵學習,學《三國誌》、《方望溪集》和《惜抱集》。冒籍之事了結,將他的如皋生員遷回通州原籍,然而此時家庭經濟情況更加拮據,無法之下兄弟便分了家。這一年張謇開始寫日記。
二十一、同治十三年甲戌,也就是1874年,21歲的張謇應孫雲錦之請,去當江寧發審局的書記。至5月,跟著孫雲錦勘淮安漁濱河積訟案。8月,見張裕釗問古文法。10月,歲試,取一等四名,經古五名,補增廣生。12月,與徐氏結婚。
二十二、光緒元年乙亥,也就是1875年,22歲的張謇6月借江寧惜陰書院肄業,來躲避發審局同事之忌妒。8月份,應恩科鄉試沒有考中。
二十三、光緒二年丙子,也就是1876年,23歲的張謇依舊借惜陰書院肄業。4月,科試經古製藝正複四場全部第一名,補廩膳生。閏5月,到浦口,依舊當吳長慶幕僚。然而這年鄉試卻沒有考中,靠典當過年。
二十四、光緒三年丁醜,也就是1877年,24歲的張謇依舊在吳長慶幕當幕僚,讀《史記》、研《前漢書》。9月,歲試經古製藝正複四場全部第一名。11月,秉呈學官,正式改名為謇,字季直。
二十五、光緒四年戊寅,也就是1878年,25歲的張謇依舊在吳長慶幕當幕僚。12月,因軍書促迫,在軍營內過年。
二十六、光緒五年己卯,也就是1879年,26歲的張謇依舊在吳長慶幕當幕僚。正月,協助吳長慶督兵開朱家山河。5月,應科試,經古製藝正複四場全部第一名,優行試也是第一名。7月,應總督、巡撫和學政三院會考優行生試,名列第一名。鄉試沒考中。
二十七、光緒六年庚辰,也就是1880年,27歲的張謇依舊在吳長慶幕當幕僚。4月,跟著吳長慶覲見皇帝。5月,在京師跟袁昶和張華奎等結交。這年的冬季,跟著吳長慶移駐在山東登州和黃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