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年,毛澤東曾對黃炎培說,在中國近代曆史上,有四個人是我們萬萬不可忘記的,他們是:搞重工業的張之洞;搞紡織工業的張謇;搞交通運輸業的盧作孚;搞化學工業的範旭東……
在這四人當中,名氣最大的當屬張之洞,張謇則緊隨其後,範旭東和盧作孚都是他們的晚輩後生。張之洞可謂是無人不知,範旭東和盧作孚的事業也都延續至今。張謇雖然青史留名,卻不足以表其功績;實業雖盛,今日竟然無存。他的一生,值得大書特書。
張謇出身貧寒,他苦讀詩書,試圖考取功名,結果卻屢試不第;他投身軍旅,在軍旅生涯中大放異彩,引人關注;慈禧太後開恩科,張謇再試,一舉奪魁,高中狀元;然而生逢清末亂世,即使中了狀元依舊難以掌握自己命運,變法立憲,革命救國,麵對國家和民族的危機,他一次次嚐試解救,卻始終難以奏效;在政治上的無力使他轉而著手實業,開始實業救國的嚐試;他立足家鄉南通,開辦工廠,改造城市,創辦學校……他以自己的方式實踐救國的理想。
本書由陳紅曉先生創作,作者陳紅曉21歲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迄今已在省、市、國家級刊物以及中國作家網、中國文學網、新華網等權威文學網站發表長、中、短篇小說數十篇,並多次獲國家級獎項,已出版《小荷》、《父愛如山》等文集和《領導力》等社科類書籍。
在此書的創作過程中,作者查閱大量曆史資料,文稿幾經修改,期間不斷打磨,最終呈現本書出現有的麵貌,這是一部集聚了作者大量心血的作品。作者期望以此來凸顯張謇先生不同尋常的一生,讓世人牢記一個民族實業家的偉業。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