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大臣在擬定張之洞訃告的草稿時,發生了爭執。草稿中說張之洞“廉正無私”,這種說法令慶親王奕劻很是不屑。奕劻向來喜歡趁機撈取私利,而且在晚清的官場中,幾乎就沒有不趁機撈取私利的。奕劻無論如何也不願意相信張之洞能做到“廉正無私”,所以,他堅決要求刪去“廉正無私”。奕劻的要求遭到了軍機大臣鹿傳霖的強烈反對。鹿傳霖是張之洞的姐夫,兩人私交很好,他十分了解張之洞的為人,於公於私他都不同意奕劻的要求。朝中大臣也都知道張之洞為官清廉,站在了鹿傳霖一邊。最終,奕劻隻得接受。
張之洞去世的消息傳到武漢後,各衙門、鐵廠、兵工廠以及各學堂,都設了靈堂祭奠張之洞。那些受張之洞恩情的官員也在家裏設了張之洞的牌位,進行祭奠。
1910年初,張之洞的靈柩從北京送回他的家鄉河北南皮,與他已經去世的幾位夫人合葬。張之洞的墓地坐落在南皮縣城西南雙廟村北約500米處。他生前貴為軍機大臣,雖無宰相之名,卻行宰相之權。但是,他的墓地比較簡陋,既談不上什麼規模,也沒有什麼堂皇的建築。他的子女按照他生前愛騎馬、喜歡吃羊肉的嗜好,雕了兩對石馬、兩對石羊和高大的石碑,矗立在墳前。
張之洞安息了。在這裏,他與父母、同族長輩長眠相守,有春花秋月、蒼鬆翠柏、萋萋芳草、啾啾蟲鳴日夜相伴。歸宿於此,安息於斯,了卻了他生前難以了卻的心願。
張之洞入土後不到兩年,清帝退位,清朝徹底土崩瓦解了。張之洞等洋務派人物,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孫中山在視察武漢時稱“張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認為張之洞為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質、人才和思想等基礎。而史學家們也對洋務派的實幹給予了充分肯定。
也許是因為張之洞在民間有著極高的認可度,也許是因為張之洞是有名的清官,在清末民初的亂世之中,張之洞的墓始終無恙。據說,兵匪強盜曾多次“光臨”張之洞家族的墓地,張氏家族的一些墳墓多次被盜,但一直無人驚擾張之洞安葬之處。北伐戰爭期間,國民軍一支部隊經過雙廟村,一個湖北籍的連長,帶著全連士兵到張之洞墳前鞠躬致祭。
然而,20世紀中期以後,洋務運動被重新定義,成了“清朝統治者在漢族地主官僚和外國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賣中國人民利益的辦法,換取洋槍洋炮船隻來武裝自己,血腥地鎮壓中國人民起義,借以保存封建政權的殘骸為目的的運動”,“是一個反動的、賣國的、並以軍事為中心的運動”。
一個“洋奴”、“賣國賊”的墓自然是得不到保護的。來到張之洞墓地的不再是憑吊者,而是伐木者。“大躍進”時期,南皮縣搞大煉鋼鐵,砍光了墓地周邊的樹木,偌大的墓園中,隻剩下墳塚巍然,墓碑高矗,東倒西歪的石像生散落相間。
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
1966年,以南皮中學學生為主的紅衛兵造反派,扛旗打鑼來到墓地,先將張之洞墓碑拉倒,然後開始掘墓。紅衛兵將張氏夫婦尚未腐爛的屍體吊在樹上。後人不敢收屍,任屍體吊在樹上月餘,至被狗吃掉。後來,墓地附近的村民偷偷將張之洞屍體和西側一位夫人屍體用土掩埋起來。
2007年6月,張之洞的屍骨被重新發現。隨後,南皮當地重修張之洞墓。在張之洞逝世百年之後,他又一次下葬。
希望這一次,他能真正得到安寧,一如經曆百年動蕩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