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何種領域,“鬥雞博弈”中的個體和集體往往能前進得更快,成就更高。當一個人不斷被另一個人追趕時,他就會拚命地奔跑,不敢懈怠;一個團隊不斷被另一個團隊追趕,這個團隊就會越發團結,並且始終處於競爭的前列;一個企業不斷被另一個企業追趕,這個企業就會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地提高產品質量,不斷地創新,以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因為隻有這樣才不會被同行搶去市場份額。
因此,在人際博弈中遇到競爭對手是一件好事,而非壞事。因為有競爭者的存在,才鼓勵你更加認真生活和工作。
在歐洲流行的沙丁魚故事也說明了這一點:
很久以前,挪威人將沙丁魚從深海捕撈上來以後,很少有人能帶活魚回家上岸,經常沙丁魚還沒運回港口,就都死在魚槽裏了。可是有一條漁船經常帶回活的沙丁魚,原來船長在放沙丁魚的魚槽裏放了鯰魚。而鯰魚是沙丁魚的天敵,鯰魚一進入魚槽就會不停地追逐沙丁魚,這就促使沙丁魚不停地逃跑和遊動,從而調動了它們的生命活力,使沙丁魚存活。
這個故事再次驗證了“鬥雞博弈”模型中的競爭對策。博弈對手的強大既是壓力,也是動力,為了取得博弈的勝利,勢必會不斷地鼓勵自己努力奮進。實際上,博弈的雙方,既是對抗的敵人,也是互相學習、激勵的朋友。很多聰明的人都樂於和自己的競爭對手交往,因為他們知道,隻有一個強大的對手才能成就自己。
博弈啟示錄
從哈佛學子的典範——羅斯福的鬥雞博弈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強大的對手的確可以時刻鞭策自己不斷努力和進步,從而成就自己的強大。而保留一個強勁的對手,在很多時候是必要的,具有博弈智慧的人能夠從競爭中受益匪淺。但如果競爭對手完全違反道德規範,當我們具有足夠的能力之後,就一定要“除之而後快”,就像羅斯福對法西斯。
化幹戈為玉帛是高深藝術
羅斯福總統在他生命最後的時段,雖然被疾病折磨,但他仍然極力促成聯合國的成立,希望充滿各種利益衝突的各國能夠和平解決問題,甚至是化幹戈為玉帛。他倡導通過彼此的合作實現雙贏,希望為了利益而發生殘酷的戰爭的事件不要再發生。
雖然,羅斯福總統並沒有親眼看到聯合國的成立,但我們卻可以看到他那讓人欽佩的博弈論的智慧。是的,當我們身處“鬥雞博弈”中時,如果可能,化幹戈為玉帛不失為絕佳的策略。它既可以保證雙方的利益,又可避免雙方爭鬥所帶來的損失,還可以在無形中將“鬥雞博弈”從負和博弈變成正和博弈,是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
在“鬥雞博弈”之中,最忌以卵擊石,忌諱硬碰硬,將爭執化為祥和是最理想的博弈結果。在我國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敵人多堵牆”,說的也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