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們需要“即時思維”,需要用它來擺脫拖遝。而要想樹立“即時”思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努力。
(1)在一天開始的時候,就將你認為最棘手最重要的工作解決掉。這個良好的開始,會使你整天都保持高昂的情緒、旺盛的精力以及積極的動力,從而使你一天都能保持高效。不要急於求成,總想著“一口吃成胖子”,從而增加自身的心理負擔,以至於產生拖延的念頭。要把工作分成若幹步驟,然後逐步地付諸實踐,切實做好每一步。
(2)通過意念疏導,將自己一定要提高工作效率的意念,反複在自己心中默念(最初開始時,時間持續得長一點,例如第一次默念20分鍾,下一次就念15分鍾,逐步縮短時間,如果還是不行就從頭再來。),並逐漸培養出這樣的習慣,直到自己完全擺脫拖拉的習慣。
(3)培養立即執行的習慣,做到當天事當天做,不拖延、積壓工作和任務。對於做事容易拖拉的人,替自己設定強製性完成期限的最好方式就是安排與他人有約。當完成任務不再隻是自身的責任時便可激發出強大的行動力。
(4)殲滅產生拖延的原因,事先擬定“複計劃”。與其相信自己的定力,不如坦誠地接受自己拖延成癮的事實,找出所有讓你分心、產生拖延的原因,逐一殲滅。例如,若你習慣邊工作邊使用社交網絡聊天,就應該在工作前關閉社交網頁。接著做最壞的打算,事先擬定“複計劃”,例如若有一天你的意誌開始動搖,在公園跑步的頻率逐日降低時,有哪些方法、或哪些朋友可以幫助你回到正規?事先做好盤算,在定力萎靡時立刻采用“複計劃”,避免讓自己越陷越深。
生活中是不是經常有這樣一類人:每天忙忙碌碌,工作認真努力,但就是績效和能力難以提高,晉升當然也就談不上。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是因為這類人常常思維混亂,隻是在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根本找不到事情的重點或努力的正確方向。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即使你很迅速、很優秀地完成了,也沒有多大的意義、價值,隻是在消耗你的精力和時間。你是不是沒有把時間用於努力朝自己的目標前進,而是打破自己的承諾,為的是做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時間是不是趁你不注意時“悄悄溜走”了?你的思維效率是不是經常很低?我們為很多事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可是卻不會從它那裏得到什麼回報,歲月蹉跎、一事無成,怎麼會不令人感到沮喪呢?
有一項調查表明,美國的普通家庭平均每天消耗在看電視上的時間達到7個小時,雖然看電視是一種消遣,可以讓人們開心解悶,但它同時也耗費了人們大量的時間,而且大多數節目是毫無意義的。據研究發現,長時間盯著熒幕看會造成專注力下降,拖慢思考效率。因為其一,電視會自動傳送聲音及影響,使我們的潛意識趨於被動。其二,透過影像吸收信息會讓我們高估自己的理解程度,不會進一步思考吸收到的信息。其三,看電視時產生的電視畫麵,會不經篩選地直接進入潛意識,對聽眾的思考及好惡產生暗示效果。相較之下閱讀能鍛煉專注力和想象力,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頭腦會全力運轉,不斷從記憶中取出想象力,進行連接理解內容,之後腦中才會產生影像。因此我們必須學會選擇的藝術,最好的辦法是事先看看電視節目預報,挑選出你最感興趣的節目,這樣就可以替你省下來很多的時間,你可以用來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當然,這也是可以通過即時思維來解決的。比如,我們可以將主要精力集中於重要的事情上,例如,寫下每天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三件事,然後依次著手去做,直至完成。即使你隻完成其中的一件事,你仍然完成了這一天的最重要的事情,而並不是無關緊要的事情。
積極思維:遠離憂慮和消極的籠罩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一些人,做事瞻前顧後,思來想去總是難以做決定,導致行動計劃停滯不前。從而陷入無始無終的分析、思考之中,空耗時光。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為自己、家人的未來而憂慮;擔心自己的身體會有什麼疾病;思慮他人會與自己中斷聯係;擔心社會會變得越來越糟……有一位作家曾這樣寫道:“給人們造成巨大精神壓力的,並不是所謂的今天的事實,而是對於過往的悔恨及對未來的憂慮。我一周之內絕對會有兩天不讓自己有任何煩惱,始終保持無憂無慮,並且絲毫不會為昨天和今天擔憂和煩惱。”
一個大學生曾這樣說道:“我不需要快樂——我隻要成功。”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對比。他把不需要快樂和隻要成功這兩方麵對立起來。對於學生來說,他們今天說出的話語就代表著他們明天的行動。他們的話語是他們思維裏默默努力的外在表現。然而,是什麼使我們就像那個追求成功的學生一樣,寧可放棄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