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國公、大公、陽侯、山侯、水侯(1 / 2)

時光如梭,歲月如酒,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功勳家族出現了,一輩一輩的下去,祖先留下的蔭勳還在,這樣的人數也是越來越多,一直到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勢力,後來人們稱之為公族。

在遙遠的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伊始,春秋戰國時期。經曆了幾百年的傳承,朝中的大臣幾乎都是同姓貴族,魯國有三桓之難,孔子在魯國為政最難的事情就是平三桓;吳起在楚國變法,麵對的是一氏四姓的危難;商君在秦中興法,最後也是被公族貴族迫害致死。多少個朝代也是最終喪於公族之手,主上孱弱,愚笨,其他族群就此趁虛而入,最後江山易主。似乎,這樣的上層之間的變革卻是對百姓最好的,上層之間你死我活的廝殺,對於下層的百姓來講,影響最小。

大宋國現在的公族勢力還不是很強大,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內部不團結。不僅僅是有文官,武官的黨派之爭,還有言官自成一派,甚至這些官員中間還存在的小團體。黨派之爭本來就是無可厚非的,曆朝曆代都是存在著,聖明的君主也是沒有辦法調和由地域和官署本身帶來的親近與疏遠,甚至有些君主還樂見其成,這樣才能夠做到平衡各方的勢力,搞好自己手中的權利呢。

自漢高祖開始,就沒有異姓王,除卻劉姓,非大功不可封侯,其實黃衛最喜歡的還是霍去病的侯爵,冠軍侯。漢代一朝,最後也是形成定製,知道社會風氣比較開放的唐朝,開始有了異姓諸王,中興唐朝的國之名將,郭子儀就是被封為郡王的爵位。明朝,異姓獲得爵位的少,獲得的也都是世襲罔替,皇帝在,爵位就一直傳承下去。就像沐英的後代在雲南待了有二百多年,南明時期,掌管雲南的都是沐國公的後代。金庸裏麵的沐王府也就是由此間來的吧。有清一代,漢人幾乎沒有獲得爵位的機會,滿人和蒙古人的爵位也都是按照他們部落的叫法叫的,貝勒,貝子之類。後來,晚清時期,才有的李鴻章和曾國藩等人的一等侯爵。

黃衛思索了各朝代的爵位一項,也是有了些自己的看法。按照晚晴時期的一等侯這樣的叫法,一直叫到二十幾等似乎有些不妥。異姓王的頭也是開不得的,大宋國比不上盛世唐朝,沒有天可汗的豪氣,隻有像漢高祖學習,廢除異姓王的舉動。於是,思前想後,黃衛也是有了一些想法,然後就是付諸行動了。

皇族爵位有三等,親王、國王和郡王;公族爵位卻是有五等,分別是:國公、大公、陽侯、山侯、水侯。看起來名稱上麵沒有什麼不妥,隻是有些肆意為之,就算是大臣們不在意頭頂上麵的封號,皇上本身還是比較在意的。

公族的爵位和皇族的爵位不同,皇族的爵位不允許世襲,但是公族的爵位卻是允許世襲罔替的。就像是明朝一代,無論是公侯伯子男五爵之位,都是世襲下去。這樣的一個製度也是激勵大宋民眾,為國效力,不遺餘力。有了這些異姓的貴族,大宋國也是更加能夠穩定下去。貴族本身就是很容易出問題的,隻要有榮華富貴可以享受還可以傳給後代子孫,又是何必冒險去造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