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正視磨難,挫折讓男孩成熟(2)(3 / 3)

當兄弟倆回憶起父親李嘉誠對自己的教育時,由衷地感謝父親當初的做法。現在這兄弟倆已經成為香港的新一代商界精英,李嘉誠也相信通過全家人的努力一定會打破“富不過三代”的俗語。

雖說李嘉誠是位財富大亨,作為他的兒子可以享受非常優越的生活條件,但是他對自己的兩個兒子的曆練卻毫不遜色於一個生活艱辛的人。在他們的成長經曆中,李嘉誠會讓兒子認識到曆練的重要性,然後在曆練的過程中讓他們體會勞動的辛苦以及擁有成就的喜悅,並從中培養優秀男孩的一係列寶貴的品質。

父母應該明白不管自己的家境如何,在男孩的成長過程中磨煉他們的心性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磨煉男孩的機會,關鍵在於父母是否能夠從孩子的長遠利益出發,讓他接受一下生活的挑戰。為了能讓自己的男孩在將來的人生中成為一名優質人士,擁有不凡的成就,父母一定要讓男孩多加磨煉,在磨煉的過程中培養他堅毅的品質。

自我反省:為什麼失敗了

一個人之所以能夠不斷進步,就是因為他能夠不斷地自我反省,從而發現自身的缺點或者不足之處,然後不斷地改正,在改正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從而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英國著名小說家狄更斯是一個非常認真的人。長久以來,他都給自己樹立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即沒有經過認真檢查過的文章,絕不會輕易地讀給別人聽。每天,狄更斯會把已經寫好的章節一個人誦讀一遍,看一看有哪些地方還需要加工潤色,隻要一發現有什麼問題,他就會立即改正過來。這個過程要反反複複地進行半年,也就是說一部新的作品往往要到六個月之後才會和大眾見麵。

無獨有偶,法國小說家巴爾紮克也是一個善於自省、發現問題的人,他也會花上很長一段時間審查自己的作品,然後不斷地進行修改,直到最後定稿。這一過程往往需要花費他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

因為他們兩個都具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態度,所以他們的作品才受到了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

在中國,也有類似的例子。中國著名的學者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每天都會進行多次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以誠相待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及時複習了?”

實際上,每個人都應該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態度,並以不斷的努力和堅持去追求自己美好的理想。經常進行自我反省的人是聰明的,隻有這樣才能及時地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在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取長補短,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而一個不善於自我反省的人,往往會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多次,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讓孩子學會自我反省是成長的一個秘訣。當孩子進行了反省後就能及時修正錯誤,那麼他的整體的生活和學習狀態就會有很大的改觀。當一個孩子學會自我反省之後,那就意味著他已經掌握了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長的秘方。而一個不會自我反省的孩子永遠也不會成長、成熟。因此,父母應該從小培養男孩自我反省的習慣。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家長朋友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麵做起。

1.讓孩子學會虛心地接受他人的批評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沒有哪一個人喜歡別人批評自己。但是,畢竟人無完人,一個人總是會有做錯事的時候,但這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具有很大的好處。作為一名著名的法國心理學家,高頓教授證實,有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沒有學會虛心地接受他人的批評,等到長大之後他們大多會對他人的批評持“避而遠之”或“拒之門外”的態度。其實,他人的批評就如同一麵鏡子,是對自己的缺點或者錯誤的一個關照與指正,它有助於自我反省。因此,父母應該讓你的男孩從小就學會接受他人的批評,從而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但是,讓孩子接受批評也是有技巧的。家長批評孩子的時候語氣要溫和,不能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來訓斥孩子,指出的缺點也應該中肯。當然,這時候應該允許孩子作出解釋,這樣就可以增進親子間的溝通,也有利於從一個更高的角度全麵地把握事情。父母還需要告訴孩子,當別人批評自己的時候,要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