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駒初踏 第一節 暗夜偷香(上)(1 / 3)

晉建興十年六月十六日,涼州武威郡姑臧城。

姑臧城古稱蓋臧,原為匈奴人所建。大漢武帝元狩二年,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北擊匈奴,納河西為大漢版圖,始置武威、酒泉二郡,移民實邊。後天下分置十三州,設涼州統轄河西諸郡,治所即在姑臧城。河西地處中西交通孔道,絲綢貿易興起後,武威姑臧城為“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的戰略要地,商使往來,無有停絕。漢魏之後,姑臧城遂為河西政治中心。

在姑臧城東北五裏許,有一脈群山綿延逶迤,山中林木茂密,鬱鬱蔥忽,偶有山石裸露之處,則石色如禇如火,豔麗奪目,此山便為當地人稱紅崖山。紅崖山下,有一片跌宕鋪展的龐大莊院。整個莊院占地千畝,樓宇鱗次櫛比,氣勢磅礴,從山上流下的泉水經引渠注入宅內人工湖,湖中軒亭羅致,曲橋假山,一派園林風光。這處莊院的主人姓陰,祖上本是中原新野人氏,漢末因投軍戍邊而徙居武威。百餘年來,陰氏子孫瓜瓞綿綿,而今族中已是人才雲出,有陰澹、陰充、陰元、陰鑒、陰濬、陰預、陰琚等兄弟七個,均在現涼州刺史張茂麾下擔綱要職,人稱“陰氏七子”。

今日,恰逢武興郡守陰元的長公子陰璜迎娶敦煌索縀的小女兒索氏的大喜之期,陰府上下張燈結彩,紅籠高掛,熱鬧非凡。

《禮記》有雲:“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然魏晉以降,婚儀節簡之風漸為高張奢靡所取代。雖官府有禁,然民間卻“嫁娶之辰,多舉音樂”。這陰氏是姑臧大族,而索氏一族更是敦煌郡之煌煌冠姓。索氏自東漢西播,植根敦煌西域數百年,出了索頵、索勱、索靖、索綝、索襲等古今巨儒,與同郡之令狐氏並稱為“河西雙巨”。高門望族姻親累世,河西索氏、令狐氏、氾氏、張氏、曹氏等累世冠族間皆有姻親關係。今日陰索兩姓聯姻,宣告陰氏從此步出武威一隅之地,破蠶而出,擠身於河西士族之林。有鑒於此,其婚宴排場自然隆盛非凡,不僅各地望族頭麵悉數出席,連涼州牧、平西大將軍張茂也親來道賀。偌大的陰氏府邸門庭若市,賀喜賓客不下三千人。好在陰府中有仆役數百,事前也經過演練,因此招迎接引如此龐多的賓朋仍能按部就班,有條不紊。

陰元的長子陰璜,虛年二十歲,承家學,誌驍勇,被薦為秘書從事,年紀輕輕便平步青雲,今日又娶了冠姓之女,人逢喜事自然精神爽。陰璜與其父陰元立於前台接迎來賓,一身吉服襯托得英俊瀟灑,意氣風發。

六月盛夏,驕陽如火,雖是到了夜間,空氣依然悶熱。陰府便將席宴安置在了寬闊的湖濱,重要賓客則請進了湖中的軒亭,借著湖風山水,消減暑氣。陰府洋洋灑灑三千宴,鋪設了整個湖畔。案席間有丫鬟婢女承奉飲食果品,觥籌之間,姝麗幽蘭嫋婷,彩帶扶風,若穿花玉蝶;水榭露台上更有樂伎歌舞助興,絲竹聲中,美人輕紗束玉,輕歌曼舞,若仙子淩波。眾賓客飲醇酒,聞絲竹,品秀色,早已熏熏然樂陶陶,搖頭晃腦,如癡如醉。

夜裏戌時許,庭中氣氛正酣,其間有不少賓客已是醉眼朦朧,神情放誕。魏晉以來,士人多風流蕭散,恣肆不拘。涼州雖處於西北邊陲,然從中原遷徙而來的高門士第也帶來了洛京特有的文士風度。這不,某位客人酒至酣處,竟站在了案幾之上,踏著絲竹的節拍肆意起舞,左右的幾個賓客有的拔了頭上玉釵,有的則摘了腰間長劍,或是以釵叩案,或是以劍擊節,口中大聲呼唱,場中歡宴達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