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麵積7492萬平方公裏,約占世界海洋總麵積的21.1%,是世界第三大洋。平均深度3854米,最大深度達9074米。魚類有飛魚、鯷魚、燈籠魚、金槍魚、旗魚、鯊魚、海龜、海牛、鯨、海豚、海豹等,海產品非常豐富,景色更加美麗,飛越印度洋後,我們將在一個美麗得猶如天堂一樣的小島休息二天時間,祝大家旅途愉快。”
中途休息的小島是巴厘島,離大禹杜克實驗有800公裏的距離,大禹杜克實驗室派來的機械師早在巴厘島恭候多時了,他們是趁著在巴厘島停留兩天時間,過來檢修飛艇的。
一百多名遊客、記者、觀察員自從下飛艇之後,就喜歡上了巴厘島,這裏有著綠寶石般平靜的海水,白色的、猶如特級麵粉一樣柔軟的沙灘和沿岸茂密的棕櫚樹林。
清澈見底的海灘,有著大大小小的海星、奇形怪狀顏色鮮豔的珊瑚、色彩繽紛的魚兒,也許是第一次有旅遊團來吧,小魚兒基本不怕人,有遊客伸手和魚兒玩的時候,魚兒還吸吮`了她的腳,樂得她大喊這感覺真奇妙。
最迷人的就是海灘落日,看著夕陽餘暉慢慢沒入海平麵,和心愛的人相擁著,一邊欣賞落日,一邊吃著海鮮燒烤,多數人會發出人生如此、夫複何求的滿足感!
在大禹工業基地接受陳承宇培訓了一段時間的夢之島樂隊,終於登艇了,當天晚上夢之島樂隊在海灘邊用強勁的音樂征服了保守謹慎的歐美洲人,旅客們就著音樂翩翩起舞……
第二天一早,飛艇升空,旅程繼續進行。
飛艇裏又響起了播音員柔柔的聲音:“各位旅客,這一站行程將達14000萬公裏,站點是南太平洋的複活節島。1722年4月22日,荷蘭海軍上將雅各布?羅格文發現了這個奇異的小島。”
“由於發現當天是‘基督教複活節的第一天’,羅格文把它命名為複活節島,意思是‘我主複活了的土地’。複活節島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它們或臥於山野荒坡,或躺倒在海邊。”
“其中有幾十尊豎立在海邊的人工平台上,單獨一個或成群結隊,麵對大海,昂首遠視。這些無腿的半身石像造型生動,高鼻梁、深眼窩、長耳朵、翹嘴巴,雙手放在肚子上。石像一般高5至10米,重幾十噸,最高的一尊有22米,重300多噸。”
“有些石像頭頂還帶著紅色的石帽,重達10噸。令人不解的是,島上這些石像是什麼人雕刻的呢?它象征著什麼?人們又是如何將它們從采石場運往幾十公裏外的海邊呢?這些謎團,有待你去揭開。”
飛艇在複活節島上杜克實驗室駐島基地降落,一年前陳承宇帶人進駐複活節島,圈占了100平方公裏的土地(複活節島總麵積165公方公裏),杜克實驗室宣布複活節島為科研考察島任何國家和個人不得侵占用於商業用途,隻能用於科研活動。
杜克公司正在由幾千公裏以外的地方,向該小島運送土地改良劑,以便改善貧瘠的小島土壤。小島歡迎各國科研同行,一起交流科研成果。
到了1888年也是複活節這一天,智利宣布吞並複活節島,並將島上大部分土地租給牧羊公司。被軒轅聯邦共和國警告,智利對警告置若罔聞,派出軍艦欲強行登島,但不知為何,在半路上莫名其妙被擊沉,大部分士兵被杜克實驗室的人救起,智利再也不敢提複活節島的任何事。此時後話,暫且不題。
且說旅客在複活節島行走,除了震憾還是震憾——除了海邊一排整齊的大石像之外,島上還散落著很多大大小小的石像,麵部表情豐富,眼睛是專門用發亮的黑曜石或閃光的貝殼鑲嵌上的,格外傳神。
除了石像之外,還有島上最古老傳統的木簡——會說話的木板:長2米,兩邊用鯊魚牙或是堅硬的石頭刻上方形圖案,像魚、鳥、草木和船槳等,也有一些幾何圖形。在杜克實驗室駐複活島基地裏,就懸掛著十幾塊這種木筒,供人觀看、學習或者破解。
全島最高點是特雷瓦卡山頂,用望遠鏡向四周眺望,全島盡收眼底,四周金黃色的沙灘又長又寬,岸邊棕櫚樹林青翠茂密,深藍色的太平洋與藍天渾然一體,令人心曠神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