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在1835年和1872年發現過兩次,但是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隻要在燒杯中放入氯乙烯,置於陽光下爆曬,就會發生化學反應,變成一大塊白色固體,這塊白色固體,又硬又脆,基本沒辦法加工,基本沒用。直到1926年,開發了利用加入各種輔助劑塑化PVC的方法,成為柔軟容易加工的材料,才得到廣泛的商業應用。陳承宇把聚氯乙烯的使用時間,整整提前了九十多年。
陳承宇再一次委托亨特?絲特朗律師在美國申請專利,再在全球主要國家申請了專利,這次專利享有人名單一共有16人,專利受益人裏陳承宇占了大頭,獨占40%。不久,由陳承宇提議,專利受益人以專利折價40萬美金占股份40%,波士頓人馬特?威廉斯出資60萬美元,合建PVC工廠。陳承宇和其它15個專利受益人約定,給出每年收益的10%用於捐贈給母校哈孚大學。
為了盡快生產出產品,陳承宇建議在郊區租地方先進行生產,至於工廠的選址,最好建在阿爾文?安德烈先生的開關廠和哈爾?福特先生的插座插頭廠之間。
安德烈先生和福特先生收到消息後,找到陳承宇,經商議之後,決定由安德烈先生和福特先生共同出資購買一塊地皮給威廉斯先生建PVC廠,雙方皆大歡喜——威廉斯先生節省了地皮錢,產品不出廠門至少銷售一大半;安德烈先生和福特先生無須運費就得到原材料,節省了一大筆運費,原料工廠就在旁邊,近水樓台先得月,以後不用考慮原料斷貨問題。
事情很快就拍板定下來。
1880年元月10日,陳承宇的《一種防腐電杆木的原理和製作方法》申請了二個專利號,被莊園主漢諾?史密斯先生以30萬美元的買下專利使用權,方式是排他許可。
1880年1月20日,在臨時租出來的房子裏,第一批合格的PVC生產出來了,產品馬上送往郊外的電線廠,這裏早已堆滿了不同直徑規格的暗黃色的銅線。
“開工了!”
工頭一聲呟喝,電線的最後一道工序開始開工了。在銅線的外麵包裹上一層絕緣的PVC就大功告成了,這段時間等PVC已經很久了。
這個工序並不困難,就一台擠出機,這台擠出機機頭有一個模,一個三通的“T”字型,“T”字上麵的一橫,銅線從左邊進去,右邊出來,左邊孔徑大小跟銅錢一樣,右邊比左邊要大,因為這個“T”型三通的另外一通,就是一“豎”這個通道,源源不斷的熔融的塑料就從這個口擠入,這樣拉出來的就是包有絕緣塑料皮的電線了,分為黃綠紅藍四種顏色。
1880年1月22日,漢諾?史密斯先生聽從陳承宇的建議,臨時租用房子,招聘工人開始生產防腐電杆木。
這個製作方法比較簡單,木頭腐朽主要是由於寄生在植物中的木腐菌在木材中生長,同時分泌出酵素,這個酵素會破壞木材細胞,致使木材腐朽。木杆的中部和上部,裸□露在空氣中,由於陽光的照射,木材的濕度較低,都不適合木腐菌生長繁殖,這部分木杆的腐蝕較為緩慢。
因此,一般木杆的腐蝕主要發生在地表麵上30厘米(以後本書一般不用英製單位了)和地下的區間。這樣,木杆根部用微火烘烤,使木杆表麵烤出一層約1厘米厚的焦炭層,然後在木杆根部塗上瀝青。這樣在木杆的根部就形成了防腐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