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路在何方(2 / 2)

正是有了銅像上的這個人的無私捐助,哈孚大學從一名老師9名學生,成就了幾百年輝煌,截至2016年哈孚大學共出過8位美國總統和數十位諾貝爾、普利策獎獲得者。此外,還培養了一大批知名的學術創始人、世界級的學術帶頭人、文學家、思想家,甚至近代中國許多科學家、作家、學者曾就讀於哈孚大學,如胡剛複、竺可楨、楊杏佛、趙元任、陳寅恪、林語堂、梁實秋、梁思成、江澤涵等。各種畢業生不計其數,教職工一萬幾千人。

活脫脫一個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星星之火,燎遍全球的好榜樣。

對,還要建學校,所謂科教興國,興國除了科技,還有教育,缺一不可。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還有各類技工學校,都要建設齊全。

建設一個新的國家,需要無數新型人才,那種張口之乎者也,閉口嗚呼矣哉的“老人才”就算了。

學校沒有?賺錢建;教材沒有?雇人編;教師沒有?雇傭識字的當教師,前期用新編教材集中強化。

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陳承宇想。

接下來幾天,陳承宇沒有回絲特朗先生家裏,住在學校學生宿舍,廢寢忘食看美國各種報刊,以便了解這個世界的時事局勢經濟文化;在圖書館裏專看自然科學類的書籍,以了解當時科技進步狀況;經常去聽公開課,不論什麼專業都要去聽課,這是日後作為萬能神童的有力見證,屆時各種不同科目的發明,都可以用一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來解釋,要不然日後寫作傳記的人不能自圓其說。

還有一項活動,陳承宇是不情願參加的:時不時還要參加天文愛好者活動。這是因為前陳承宇生長在一個落後且充滿神話國家的兒童,正巧哈孚大學購買了一批望遠鏡之類的天文器材,第一次看到月亮上麵的環形山,以及點點繁星的真麵目,心馳神往之下,報名了相當於後世的興趣班之類的活動,估計是小孩子家家的,想看看月亮上的嫦娥姐姐伐桂的吳剛大哥哥,還有那個亂搗藥的花花小白□兔。

搞到陳承宇有些哭笑不得:我還親身近距離看過各種宇宙奇觀呢。現在倒轉過來——看這些初級階段的小東東,猶如博士生回到幼兒園回爐重鑄一樣。沒勁。

下午去聽公開課,吃了晚飯,天黑下來了,才驚覺到處是黑暗,少量的燈光,來自於煤油燈和蠟燭。

陳承宇才驚覺現在是19世紀末,電燈還沒有普及,也隻有街頭以及公眾場所才有零星電燈,一種大而且樣子難看的燈泡,在夜色中放射出桔紅色的光芒,沒用多久燈絲就要被燒斷,一隻燈泡,售價非常貴昂,一般平民百姓,是沒有能力用得起的。

剛剛還想著怎樣開始賺錢呢!這不,錢不就來了!

正是:這邊正在口渴,就聽到那邊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