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安徽書生汪儒揚(生卒年不詳)少年英俊,才思敏捷。一天,相府的徐小姐出嫁到汪儒揚鄰近的陳府,鬧新房的整日不散,嚷個不停。新娘徐小姐煩了,以桐油燈上的金龍圖案及燈芯為題,吟出一聯:
紅燈盤龍火中龍從水裏出
徐小姐吩咐丫環傳話,對不出下聯者,不能來鬧新房。眾賀客無人能對,遂把汪儒揚請來。汪儒揚一聽上聯,見徐小姐穿的繡鳳紅緞鞋,便吟出了下聯:
赤鞋繡鳳天上鳳到地麵來
徐小姐一聽,不禁大喜。見汪儒揚談吐不凡,才貌雙全,隨即修書一封,要汪儒揚去向她二妹求婚。
汪儒揚趕往徐府後,徐老宰相設“魚羊席”款待。席中,徐公說:“聞秀才才華出眾,老夫願以聯擇婿。”汪儒揚點頭說:“請相爺出題,學生領教。”老宰相吟道:
席上魚羊鮮乎鮮矣
汪儒揚一聽,這上聯絕妙:“魚”“羊”二字合起來是新鮮的“鮮”字,但在此處卻讀為“xiǎn”,乃“稀少”之意,屬一字二音雙意。真不愧為相爺。他正思索著,忽聽到一個丫環在門外對二小姐說:“小姐好福氣,大小姐薦來一位才貌雙全的二姑爺,正在東樓,老爺要用對聯招親呢!”汪儒揚循聲望去,見西樓有女子身影從窗邊掠過,下聯便出來了:
窗前女子好者好之
老宰相一聽,連聲叫好。聯中“女”“子”二字合起來是美好的“好”字,但在此處卻讀為“hào”,乃喜愛之意,也屬一字二音雙意,是工整合字的佳對。老宰相高興地說:“儒揚真吾佳婿也!”
少年舉人張殿臣
小學童暗藏春色
老先生明察秋毫
晚清時期,鹿邑縣出了一個叫張殿臣(生卒年不詳)的少年英才。他自幼聰明好學、博聞強識、機警靈敏、聞名鄉裏。
在村私塾,張殿臣是年齡最小的學生,卻比其他孩子表現出更高的天分,深得私塾先生的喜愛。先生常常著意地培養他。
有一年春天,正誦經時,別的孩子都搖頭晃腦地大聲背誦著,老先生卻發現小殿臣正用折來的柳條專心致誌地擰一支長笛。於是,老先生拿起戒尺在桌子上一敲,大家都停了下來,小殿臣也慌忙把柳條藏在長袍下。
先生走到他身邊,看了看,隨口說道:
小學童暗藏春色
意思是告誡他要好好讀書,不要在課堂上玩耍。
小殿臣立刻把先生教的對聯知識用上了:
老先生明察秋毫
聽他一對,十分工整,很有靈氣,老先生也忍不住笑了,便不再深究了。
還有一次,沒到上課時間,大家在學堂裏圍住張殿臣聽他講嶽家軍的故事。老先生走進來時也沒人注意,大家繼續在聽故事。老先生幹咳了一聲,眾人這才各自回到座位上。這時,先生看著學生們警告道:
十歲學子何來報國壯誌
他的意思是說,大家要好好學習,不要聽張殿臣編故事,報國壯誌要從古代傳下來的聖賢書中取得,而不是從張殿臣這個十歲的學生口中取得。
張殿臣一聽,先生明顯在大家麵前奚落自己,很是不服氣:
半世先生豈有登科大誌
這是諷刺先生雖說教書教了半輩子,卻未曾取得什麼功名,這如何能叫人服氣呢?這一下子說到了老先生的短處了,老先生很是生氣,便用戒尺懲罰了張殿臣。這反而激起了張殿臣學習的動力,十二歲就考中了秀才,名氣也超過了他的老師。
第二年,赴省城參加鄉試的張殿臣一舉中榜,成了那屆年齡最小的舉人。
考生投宿
萬瓦千磚百匠造成十佛寺
一舟雙槳三人劃過四仙橋
相傳,河北省滄州府有一座古廟名叫十佛寺。赴京趕考的書生路過此地常在此借宿,寺裏的老和尚早年讀過一些書,粗通文墨。這天,他來了興致,想試試讀書人的才學,便以寺院為題,寫了一副數字上聯:
萬瓦千磚百匠造成十佛寺
不料這聯難倒了來此投宿的陳、王倆書生,兩人想了很久也未能對上,隻得怏怏而去。二人離寺登舟,穿過一座石橋時,陳生問道:“這叫什麼橋?”船夫答曰:“四仙橋。”王生聽了,靈機一動,拍手大笑曰:“下聯有了!”當即叫船夫劃船回寺對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