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偉大常常是平凡的,他們的行為既不做作,也不虛飾。
——克雷洛夫以羊替牛
殺牛和殺羊都是屠殺生命。齊宣王對牛憐憫,卻對羊殘忍,二者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可見他對牛的憐憫不是真正的憐憫。齊宣王用羊來代替牛祭祀不過是騙人的把戲,對牛的憐憫隻是在牽牛人麵前表現的虛偽的仁慈。真正的仁慈是對一切生命都愛戴、尊重。
古時候,在一定的日子裏,人們都要在祠廟進行祭祀典禮,表示對神靈的虔誠,以此來祈求神靈的保佑,這種祭祀典禮就叫做“祭鍾”。每當祭鍾的時候,往往要殺一頭牛或者一隻羊,然後將牛頭或羊頭用大木盤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們就跪在供桌前進行虔誠的祈禱。
有一天,又到了祭祀的日子,齊國都城裏來了一個人,他牽著一頭準備殺來祭祀的牛從齊宣王的大殿前走過,恰巧讓齊宣王看見了。齊宣王便命令隨從叫住了那個牽牛的人,問道:“你打算把這頭牛牽到哪裏去呢?”牽牛人回答說:“我要牽去宰了用來祭鍾。”
齊宣王聽了,看了看那頭牛,歎息著說:“這頭牛並沒有什麼罪過呀,卻要白白地被殺死,你看它嚇得顫顫抖抖、哆哆嗦嗦的樣子,我實在不忍心看了。你把它放了吧!”
牽牛人說:“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請您把祭鍾這一儀式也廢除了吧?”
“這怎麼可以廢除呢?”齊宣王嚴肅起來,接著說:“這樣子吧,你就用一隻羊代替這頭牛吧!”
濫竽充數
故事中的南郭先生不學無術,沒有真正的本領,隻是靠蒙騙混飯吃。然而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南郭先生假裝出來的本領終究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露出馬腳。故事告訴我們,想要獲得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努力學習,掌握真正的本領,這樣才能經受得住任何考驗,依靠騙術謀求生活終究有敗露的一天。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非常愛好音樂,特別喜歡聽吹竽,他的大殿裏專門請了三百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很喜歡熱鬧,又愛講究排場,總想在別人麵前顯示他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他總是叫這三百個人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自以為聰明的南郭先生聽說齊宣王有這個癖好,便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自己跑到齊宣王那裏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連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了非常高興,絲毫不加考察,痛快地就答應了他的請求,把他也編進那支三百人的吹竽隊伍中。
從此,南郭先生就跟隨那三百樂師一塊兒吹竽給齊宣王聽,並和所有樂師一樣拿著優厚的薪水和豐厚的賞賜,心裏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當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別人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別人擺頭他也跟著擺頭,臉上表現出一副動情忘我、非常陶醉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熟練投入,沒有人能瞧出什麼破綻來。南郭先生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拿著不勞而獲的薪水過著優越的生活。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ǐn)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但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為三百個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輕妙悠揚。於是齊湣王下了一道命令,要所有樂師都好好練習,做好準備,他將讓三百人輪流來一個一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知道命令後都積極練習,都想大展身手以贏得齊湣王的重賞。隻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每日惶恐不安。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隻好收拾行李連夜逃走了。
涸轍之魚
俗話說,遠水解不了近渴。寓言故事中監河侯不切實際的慷慨表現了他假大方、真吝嗇的偽善麵目。莊子用涸轍之魚的故事諷刺了監河侯說大話,講空話,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虛偽慷慨。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誇大其詞、不切實際的空口大話隻會讓人厭惡,隻有真實的善意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
莊子家很貧窮,已經到揭不開鍋的地步了,沒有辦法,他隻好硬著頭皮到監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些糧食。
監河侯見莊子登門求助,便爽快地答應借糧。他說:“可以啊,待我收到租稅後,馬上就借你三百兩銀子。”
莊子聽後轉喜為怒,臉都氣得變了色。他憤然地對監河侯說:“我昨天在來府上的途中,半路聽見求救聲。環顧四周不見人影,再觀察周圍,看見車轍裏躺著一條鯽魚,原來是缺水的鯽魚在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