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青銅匣子的秘密(二)(2 / 2)

他剛準備走,那個人就回了。他趕緊又坐了下來。看看那個人回複了些什麼。隻見那個人發來了一大堆文字。老爸就回複了一聲,謝謝!哪些文字經過翻譯之後,完全變得熟悉了,我讀到第一句,也就是第一張圖紙提取的內容“蜀南江陽郡雲溪縣敘蓬溪天神岩”(後麵那些文字,咱們以後再說)看到這裏。我們又是滿腦子的問號。蜀南江陽郡,蜀是四川,那江陽郡在哪裏?雲溪縣.敘蓬溪又在哪裏?這些都三百年前的地方名,肯定跟現在實際地名不一樣,怎麼知道是哪裏?我想了一下,也許網上能夠找得到這些老地方。於是,我就在電腦上搜索“蜀南江陽郡”。果然,網上真的有記載。東漢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陽郡,治江陽縣(今瀘州市江陽區),西晉仍置江陽郡。南朝劉宋、南齊置東江陽郡。梁武帝蕭衍大同年間(535—546年)建置瀘州。江陽郡轄江陽縣、江安縣、綿水縣,此建置沿至北周,無大更改。隋開皇三年(583),廢江陽郡。也就是說蜀南江陽郡就是瀘州。

接著我又搜索瀘州雲溪縣,得出的答案是納溪區(其實雲溪在唐朝又被稱作清溪,李太白詩‘夜發清溪向三峽’這清溪就是納溪大渡口下遊的“清溪溝”。雲溪為什麼就是現在的納溪區?雲溪是永寧河的古名。諸葛亮平雲南,少數民族納貢而出此溪。而後改名納溪。)我又準備搜索‘敘蓬溪’,老爸說不用了,他說這個他知道‘護國鎮原名就是敘蓬溪,也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地方。敘蓬溪始建於清初,舊屬敘永縣。永寧河發源於敘永縣與貴州省畢節地區的交界處,由南至北貫穿敘永、納溪二縣,在納溪舊城西門處注入長江,因敘永古稱“永寧府”而得名。1915年12月,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公然複辟帝製,舉國上下憤怒。滇軍將領蔡鍔、唐繼堯在雲南首舉義旗,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蔡鍔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在畢節南關渡赤水入川取敘永、古藺,再沿永寧河穀進納溪攻瀘州。以敘蓬溪、大洲驛站為中心綿延百裏的川黔交通咽喉線上多路反擊,最終打敗統袁世的大將吳佩孚。為護國運動取得轉折性勝利。蔡鍔將軍感慨係之,揮毫題寫“護國巖”三字,並撰《護國岩銘》及序文,命人鐫刻於永寧河岸的峭壁之上,1929年為紀念護國討袁運動,敘永縣將護國岩所在地敘蓬溪改名為“護國鎮”,自此,“護國”這個鎮名建製沿襲至今。新中國成立後,護國鎮1951年被劃歸納溪縣(今瀘州市納溪區),近年鎮政府從永寧河東岸的敘蓬溪遷到西岸的大洲驛。’

那麼天神岩就更不用說了,這個我自己都有些印象,應該就是我們老家那個大母岩,它原名就叫天神岩。這也是小時候聽曾祖母說的。那麼第一張地圖說的就是那裏,問題是為什麼第一張地圖會是那裏?那裏到底有什麼秘密?也許這些問題隻有到達那裏才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