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地球上,火山爆發十分頻繁。隨著火山爆發,地球內部一些氣體被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來,形成了原始大氣。”

“原始地球?”我忽然又想起了我的夢。

隻聽方伯伯又說:“日積月累,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越來越多,地球表麵溫度開始降低。當降低到水的沸點以下時,水蒸氣就化作傾盆大雨降落到了地麵上。傾盆大雨不分晝夜地下著,形成了最初的海洋。”

“生命的誕生與原始大氣十分有緣。米勒模擬實驗是一種模擬在原始地球還原性大氣中進行雷鳴閃電能產生有機物,特別是氨基酸,以論證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的實驗。”

我指著米勒的瓶瓶罐罐問:“那裏邊都裝的是什麼呢?米勒試驗又是怎麼回事?”

“米勒實驗的步驟和結果是這樣的。實驗裝置正如你們現在看到的,”方伯伯用手指著米勒的實驗器材說,“將水注入左下方的500毫升燒瓶內。先將玻璃儀器中的空氣抽去。然後打開左方的活塞,放入甲烷、氨氣和氫氣的混合氣體來模擬還原性大氣。再將500毫升燒瓶內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氣體同在密閉的玻璃管道內不斷循環,並在另一容量為5升的大燒瓶中,經受火花放電來模擬雷鳴閃電一周,最後生成的有機物,經過冷卻後,積聚在儀器底部的溶液內,模擬原始大氣中生成的有機物被雨水衝淋到原始海洋。此實驗結果共生成20種有機物。其中11種氨基酸中有4種,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穀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質所含有的。以後,米勒認為,設想原始地球還原性大氣的成分是甲烷、氮氣、微量的氨氣和水的混合氣體更為合理,因為氨氣不可能在大氣中大量存在,它會溶於海水中。為了弄清楚氨基酸生成的可能機理,米勒在火花放電的頭125小時內,不斷打開U形管的活塞抽樣,進行分析,發現首先合成了大量的氰化物和醛類;以後它們的合成速度逐漸下降,而在整個實驗期間,均以近乎恒定的速度合成氨基酸,其反應過程大致如下:首先甲烷與氨作用生成氰,甲烷與水作用生成醛類;然後氰、醛類與氨作用生成氨基腈;氨基腈水解就生成氨基酸。”

“那麼,你的意思是不是說,生命的起源問題已經解決了呢?”我問。

方伯伯輕輕地搖搖頭說:“談何容易啊,關於生命的起源也有很多種學說,剛才我介紹的隻不過是其中的一種。”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