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現代的類人猿怎麼不能再進化成人了呢?”我刨根問底。
“現代猿進化成人所需要的生態位已經被人類和其他動物所占據。”達爾文說。
〔BT2〕二、進化的曆程
達爾文繼續講著:“生物進化的趨勢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陸生。從生物學角度分析,人類屬於動物類群。”
“那麼人類究竟如何進化來的呢?”小胡子耐不住寂寞插口道。
“人類與類人猿在許多方麵非常相似。經過研究,證明人類和類人猿是近親。二者有共同的祖先。”達爾文耐心地說。
“人類和類人猿都起源於森林古猿。最初的森林古猿棲息在樹上。一些地區由於氣候變化,森林減少,在樹上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來到地麵生活。經過漫長的年代逐漸進化為現代的人類。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在與環境鬥爭的過程中雙手變得越來越靈巧,大腦越來越發達,逐漸產生了語言和意識,並形成了社會。而一直生活在樹上的森林古猿,經過漫長的年代,逐步形成現代的類人猿。”
〔BT2〕三、進化論的三大難題
“我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應該說是‘一部長篇爭辯’,”達爾文忽然把話題轉到了他的著作上來,“它主要論證了兩個問題:第一,物種是可變的,生物是進化的。絕大部分讀了《物種起源》的生物學家都很快地接受了這個事實。有關生物是否進化的辯論,也主要是在生物學家和基督教傳道士之間,而不是在生物學界內部進行的。第二,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很多生物學家對接受這一點猶豫不決,因為自然選擇學說的確存在著目前我無法給予合理解釋的三大困難。”
“啊?三大困難?”小胡子多嘴多舌地叫道,“您的麻煩還真不少啊。”
“是啊。第一,是缺少過渡型化石。按照自然選擇學說,生物進化是一個在環境的選擇下,逐漸地發生改變的過程,因此在舊種和新種之間,在舊類和新類之間,應該存在過渡形態,而這隻能在化石中尋找。在目前已發現的化石標本中,找不到一具可視為過渡型的。”
“我們給您帶來的那塊魚化石行不行呢?” 我忽然覺得自己真的很天真。
“嗬嗬,那隻是一塊普通的化石。”達爾文笑著說,“再說了,即使找到了過渡型的化石,自然選擇學說也還麵臨著第二個困難,也就是地球的年齡問題。自然選擇學說認為生物進化是一個逐漸改變的過程,因此它需要無比漫長的時間。我認為這個過程至少需要幾億、十幾億年。但是物理學界的泰鬥威廉·湯姆遜,即開爾文勳爵,一個神創論者,用熱力學的方法證明地球隻有一億年的曆史,而隻有最近的最多兩千萬年地球才冷卻到能夠讓生命生存。對於物理學家的挑戰,我無法反擊,隻能說‘我確信有一天世界將會發現比湯姆遜所計算而得的還要古老’。”
“我在一本書上看到,說是地球的年齡有四十多億年呢。”小胡子小聲對我說。
達爾文沒有注意到小胡子的話,接著說,“第三個困難是最致命的:我找不到一個合理的遺傳機理來解釋自然選擇。當前,生物學界普遍相信所謂‘融合遺傳’:父方和母方的性狀融合在一起遺傳給子代。這似乎是很顯然的,白人和黑人結婚生的子女的膚色總是介於黑白之間。湯姆遜的學生、蘇格蘭工程師簡金據此指出:一個優良的變異會很快地被眾多劣等的變異融合、稀釋掉,而無法像自然選擇學說所說的那樣在後代保存、擴散開來,就象一個白人到一個非洲黑人部落結婚生子,幾代以後他的後代就會完全變成了黑人。雖然從動植物培養中我知道一個優良的性狀是可以被保留下來的,但是我沒有一套合理的遺傳理論來反駁簡金。我不得不做出讓步,承認用進廢退的拉馬克主義也是成立的,可以用來補充自然選擇學說。”最後,達爾文無可奈何地說。
“您真應該讀讀孟德爾的《植物雜交試驗》那篇論文。”我含糊不清地小聲嘀咕道。
達爾文仍然沉浸在自己的難題之中,根本沒有注意到我在說什麼。小胡子拽了我一把,說道:“達爾文先生,我們在您這裏打擾了好多天,也該回去了。非常感謝幾天來您對我們的盛情款待。您繼續您的研究吧,我們告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