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猶大王國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及發生於公元前935年的希伯來統一王國的分裂。猶大王國就是由所羅門的後代統治分裂後的希伯來統一王國的南部,它分為猶太和便雅憫兩個支派。它是一個由國王、長老會議和民眾會議實行奴隸主貴族統治的王國,都城建在耶路撒冷。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的滅亡,對猶大王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成為了亞述帝國的附庸國並因此付出了大量財物。與此同時,當時的猶大王國國內的社會矛盾也十分尖銳,政局相當不穩定。終於在公元前7世紀,貧民和奴隸起來暴動,奮起反抗其統治。老國王喪生在這次暴動中,約西亞成為了新的國王。
有3000多年曆史的猶太教,它的名字源自古希臘文Ioudaismos,意思就是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及習俗。猶太教是猶太民族的傳統宗教,它與伊斯蘭教、基督教一起被並稱為世界三大神教。與其他兩大神教相比,猶太教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教族合一”性。希伯來語中與猶太教意思相近的Yahadut一詞表示“猶太人的一切”,其英文對應詞Judaism源自希臘語Judaismos,既表示宗教,又表示民族。
從猶太教“教族合一”的特點來看,猶太教與猶太民族具有與生俱來的相互依存、血肉相連的緊密關係。一方麵,猶太教是隻屬於猶太民族的宗教,而其他宗教則大部分都被幾個民族同時信仰著;另一方麵,猶太人天生具有鮮明的“宗教氣質”,這種氣質注定了其天生對猶太教的信仰。由此,可以看出猶太民族的特性與其宗教傳統的關係與生俱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猶太教,猶太民族也許早已就不複存在了,猶太教是集宗教觀與民族觀為一體的宗教,這一點不論是從教義基礎,還是宗教節日等因素都可以看出。猶太教“教族合一”的特性決定了其宗教理念的與眾不同,猶太教的傳統思維方式是從民族曆史中認知上帝、尋找自我。
猶大王國最早的身影出現在《聖經》中。在《聖經》的《出埃及記》裏曾記載“亞伯拉罕必將成為強大的國,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他得福。我眷顧他,為要他吩咐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這段文字敘述摩西在率領享有猶太人祖先稱謂的希伯來人離開埃及後,曾將他們全體召集在西奈山下,集體確認了祖先與上帝訂立的約,確定了猶太民族對上帝的集體承諾。從此,作為“特選子民”的猶太民族,便肩負了上帝委托的特殊使命。這個約一旦訂立就代表了永恒,對世世代代的猶太人都起著約束作用,而一旦“違約”,就將受到懲罰,蒙受苦難,即遭受“加路特”,這個詞語在希伯來文意為“驅逐”、“放逐”之意。在後來的曆史中,沒有完成“以正義、道德以及和平照亮各民族的燈塔”的使命的猶太民族,構成了“違約”,果然受到了上天的懲罰,這就成為猶太人在曆史上曆經磨難的依據所在。然而受到懲罰的猶太民族並未最終被同化或消滅,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隻要猶太人遵守占據核心地位的猶太教律法即誠心懺悔,並服從上帝的旨意,他們便仍將會得到上帝的拯救,即“苟拉”也就是希伯來文中的“救贖”。
據《聖經》中的《出埃及記》記載,約在公元前1445年,猶太民族英雄、先知摩西奉上帝之命率希伯來人走出埃及,輾轉到西奈半島。他在西奈山與上帝立約,稱作“摩西十誡”,標誌著猶太教誕生。在摩西死後,約書亞作為其繼承人率部族進入迦南,爾後經過了漫長的“士師時代”,最終,猶大部落的大衛建立了曆史上第一個猶太國家——希伯來王國,並理所當然的將猶太教定為了國教。大衛之後,其子所羅門在王國首都耶路撒冷為上帝建造了金碧輝煌的聖殿,史稱“第一聖殿”。而在所羅門死後,希伯來王國便分裂成了兩個國家,即北方的以色列王國以及南方的猶大王國。公元前721年,北方的以色列王國被亞述帝國所滅。公元前586年,曆史上猶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發生了。在這一年,猶大王國被新巴比倫帝國皇帝尼布甲尼撒率軍隊殲滅了,並將成千上萬的猶太人擄往巴比倫為奴,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巴比倫之囚”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