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怒打三閻王(1)(3 / 3)

江大爺從懷裏摸出十來個銀元,說:“謝謝法師。我吃不慣寺裏的夥食,自帶了幹糧,就不叨擾你了,這是一點香油錢,麻煩大師替我孝敬菩薩吧。”法師也不推辭,叫人收下,將江大爺送出山門,江河從此留在寺裏,一心一意隨法師學藝。

清慧法師乃少林高僧,原名周到,在少林寺苦修十年,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尤善丁字鏢,百步處取人咽喉,從未失手,二十一歲時奉師命下山,參加過護國運動,因屢立戰功漸漸升至營副,後因所在團團長克扣軍餉,虐待手下,一怒之下,夥同幾個士兵,殺了該團長,逃出兵營。官府懸重賞捉拿,周到怕連累家人,不敢回家,隻好四處漂泊,好在當兵前所學的武藝並沒有荒廢,遂靠賣藝為生,四海飄零。後來年歲漸長,精力不濟,難耐風霜,想找個能遮風避雨的地方了此餘生,來到大雲山,見此地山清水秀,民風淳樸,反正孑然一身,無牽無掛,遂重操舊業,削發做了和尚,漸漸做到青山寺住持。人們見他武功高強,見多識廣,為人豪俠仗義,正直大方,紛紛拜他為師。清慧法師本有些看破紅塵,不想為俗事所累,但他嗜武如命,不願自己一身武藝就此失傳,思來想去許久,還是挑選了一批品質優良的人為徒,專心傳授武功,讓他們繼承自己的衣缽,江河為其關門弟子,又是好友愛子,自是更加關愛。江河天資聰慧,乖巧伶俐,加上酷愛功夫,勤奮好學,悟性極高,所以盡得清慧法師真傳。法師還教江河行軍打仗之法,江河覺得好玩,學起來也挺認真,加上記性極好,年紀雖小,有些不能理解的地方,就囫圇吞棗,強記下來,沒有多久就將《三十六計》和《孫子兵法》讀得滾瓜爛熟。待江河年歲稍長,法師常和他討論行軍布陣之法,並教以自己的實戰經驗,他反複鑽研,舉一反三,頗有心得,不久以後法師考查他,他分析得頭頭是道、合情合理,有時還有獨到見解,精言妙論不時湧現,喜得法師連連喝彩,大加讚賞。法師常對人說:“此子經我精心雕琢,假以時日,必成大器,老夫後繼有人了。”從此更是全心全意傾囊相授。十多年間江河隨法師練就了一身高超武功,有一次青山寺舉行比武大會,江河獨戰三位師兄弟,居然攻多守少,沒落一點下風。在隨後舉行的軍事才能答辯中,江河又獨占鼇頭,贏得滿堂喝彩。清慧大師隨後傳授了一些簡單的療傷和治病的方法給江河,說不要看這些和武功似乎扯不上邊,在此亂世,說不定會有用處的,何況藝多不壓身嘛。江河知道師傅是關照自己,學得很認真,不敢有絲毫懈怠。江河一天天在進步,隻是脾性難改,尤其見不得不平事,有時看見個別香客欺負弱小,也恨得咬牙切齒,硬要教訓一下才解氣。師傅常常加以告誡,說:“我等不幸生在如此亂世,決不可意氣用事,凡事應以“忍”為先,方可消災彌禍,安穩度日。”

江河不以為然,反駁說:“路見不平,理當抜刀相助,豈能坐視不顧;大丈夫頂天立地,當率性而為,豈可做縮頭烏龜,雖不求聞達於諸侯,絕不可苟全性命於亂世之中,否則縱使武功蓋世,天下無敵,又有何用?”清慧師傅本來也不是一個膽小怕事的人,見江河說得振振有辭,大義凜然,也就不再多說。江河二十歲時,清慧大師覺得已無技藝可授,便命江河下山闖蕩。

江河下山後,依然勤修苦練,習武不止。他牢記師傅教誨,從不倚強淩弱、恃武欺人,也不因為自己師出名門、武功高強而誇誇其談、自覺高人一等,而是待人熱忱大度,豪俠仗義,濟困救危,鋤強扶弱,很快贏得村人的喜愛,在方圓百裏名聲鵲起,特別是那些年輕人,都喜歡和他一起練武勞作,議論時事,有時也聚在一起,喝喝酒發發牢騷,去去悶氣。遇到兄弟們向他請教武功,江河總是不吝賜教,傾囊相傳。所以年輕人很尊敬他,都親熱地叫他“江哥”,盡管有的年紀比他還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