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太空工廠的發展正從試驗階段走向實用階段,不少國家都在以極大的興趣積極研製。在國際太空站上就計劃興建兩個太空加工工廠。
2.太空農業大型的精細化耕作是未來農業的一個發展方向,而精準農業就是其中的一大主題。精準農業是衛星全球定位係統、地理信息係統、遙感測控、農業專家協同作業的精確測控和指揮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應用技術,以達到農業資源利用和投入產出的最大化,最終實現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目標。簡單的說,這一生產方式一般由4顆衛星組網,采用GPS地理信息係統,用衛星測試地麵水分、土壤肥力、地形等,經數據處理後返回到衛星,再由衛星向地麵計算機係統發出指令,指揮地麵智能機械農業根據實際情況施肥、澆水、除草、收割等。航天與農業攜手、天上與地上聯動,這不僅僅是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一步,也是航天衛星產業化一個有利的發展方向。
紫杉醇是近20年發現的世界公認的抗癌新藥。目前生產紫杉醇的原料主要是紅豆杉的樹皮。紅豆杉是世界瀕危的珍稀保護物種,目前已所剩無幾。1994年美國專家首次發現在微生物中也能產生紫杉醇。這一研究成果,使世界從事紫杉醇研究的專家將目光盯住了微生物技術研究。中國的科學家們,則把希望再一次寄托於浩瀚無限的宇宙。目前,我國已經分離出多株產生紫杉醇的微生物,並已在“神舟”二號飛船上搭載。國人企盼著:紫杉醇含量高的新菌株能在不久的將來,從中國走向世界。
航天育種也稱太空育種,是太空技術與生物技術、農業育種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實驗表明,經曆過太空遨遊的農作物種子,在其形態、產量、抗病性、營養成分及細胞遺傳等方麵大多數都發生了遺傳基因突變。返回地麵種植後與地麵的常規雜交育種方法比較,具有明顯的優勢與特點。有益誘變增多、變異幅度大、穩定快、周期短等,且不僅植株明顯增高、增粗,果型增大,產量比普通的增長10%~20%,品質大為提高,作物也更加強壯,對病蟲害的抗逆性較強。1987年6月我國進行第一次搭載試驗時,中科院遺傳所的蔣興村研究員和他的一名同事攜帶要進行首次搭載的仙人掌進入茫茫戈壁灘中的酒泉衛星發射場,沒想到戈壁灘的氣溫太高了,仙人掌沒到衛星發射升空,就在容器裏爛掉了。為了不錯過這次難得的搭載機會,他們頂著烈日,到處在戈壁灘上搜尋駱駝刺籽,用來頂替仙人掌。誰都沒想到,中國航天太空育種的序幕就這樣拉開了。據不完全統計,自1987年開始,我國已經利用返回式衛星進行了10多次、500多個品種植物種子搭載,經70多個單位參與地麵試驗,獲得了許多科研成果。比如1988年搭載的“農墾58”號水稻種子,經過四代篩選,現在畝產已經穩定在600公斤以上。還有像西紅柿,上天以後,產量比原來提高了20%以上。推廣較好的是青椒,太空育種的“龍椒2”號一個青椒最重可達到350克以上,平均單果重達半斤以上,畝產更能達到4000~5000公斤,現在在黑龍江、吉林、海南等省已經推廣試種了近萬畝。中國有句俗話:花無百日紅。而1996年搭載的萬壽菊,原本花開兩個月即凋謝,太空育種後開到4個月還無敗象,真是令人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