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愛因斯坦,人們都知道他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物理學家。他創立的相對論是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而才華不亞於愛因斯坦的德國有機化學家理查德·威爾斯泰特,知道他的人也許就不多了吧!
威爾斯泰特於1872年8月13日出生在德國的喀爾斯魯。他的青年時代是在慕尼黑度過的。由於天資聰明,他學什麼都顯得十分容易,曾一度茲長了驕傲自滿情緒。有一次上課時,他旁若無人,目無師長,受到了馮·貝耶爾教授的當眾訓斥。馮·貝耶爾教授提出許多書本上不被人注意的細小問題,問得他目瞪口呆,麵紅耳赤。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敢驕傲了,老老實實地虛心學習,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浪子回頭金不換。威爾斯泰特的良好學風很快就養成了。他隻要對某一問題發生興趣,就一定要弄出個結果,否則決不罷休。
威爾斯泰特從小喜歡栽花、種樹。他曾經表示要把植物的一切弄得一清二楚。他說到做到,26歲時,果然摸清了一些植物體中的含氮有機堿的化學組成。這類有機堿也叫做生物堿,它們的結構往往很複雜,有顯著的生理作用。
經過3年的努力,他又研究出人工製造這些植物堿的化學方法。繼此之後,他致力於芳香族有機化合物苯醌類的分析,確定了從煤焦油中提取的苯胺燃料的化學組成。總之,威爾斯泰特僅用幾年的時間,就完成了一係列的科學發現。從各種植物的根、葉和果實裏發現並提取了許多新物質,這對人類無疑是一大貢獻。
1905年,馮·貝耶爾教授推薦他擔任蘇黎世大學化學係主任,他不辜負老師的期望,兢兢業業,不久又從木材纖維素中提煉出葡萄糖,並把它應用於有機化學工業,這在當時更是一項驚人的創舉。
接著他又向新的高峰進軍,開始研究葉綠素的化學結構。這一課題雖早在18世紀就已引起人們的注意,但並未獲得理想的結果。
綠葉能夠捕捉陽光和貯藏陽光,這始終是一個未解開的自然之謎。最早注意這個問題的是一位名叫約瑟夫·普利斯特利的英國學者,1771年8月18日,他把薄荷的枝葉放在玻璃罩下麵,事先在裏邊點燃了一支小蠟燭。這時蠟燭的光焰沒有熄滅,同時放進去的一隻老鼠也沒有被悶死。這說明薄荷澄清了汙濁的空氣!但奇怪的是,薄荷有時竟會加速蠟燭的熄滅,這為什麼呢?幾年之後,荷蘭人英根古士就得出結論說:在光亮下,植物會使空氣清新;在黑暗中,植物和動物一樣,由於呼吸會使空氣變得汙濁。又過了兩年,日內瓦的一位牧師約翰·謝內別也進行研究,但終也未能得出結果。而威爾斯泰特迎難直上,依然投入了這項研究。結果發現,這個自燃之迷過程的起點就是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的進行正是依靠綠色植物中的葉綠素,他徹底揭示了它的化學結構。經過20年的艱苦研究,威爾斯泰特闡明了在綠葉細胞中以3:1的量存在的葉綠素a及b,都是鎂的絡合物。他因此而獲得了191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後來德國化學家費施爾根據威爾斯泰特的研究成果,又分析出血液中的色素,研究出血紅素中極微細晶體的組成。上述研究成果在當時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根據傳統的理論,這一切都是不可思議的。比如基督教的《聖經》就這樣說過,是上帝創造了萬物,創造了人類。這種荒謬的論調在歐洲竟一直統治了一千多年。而威爾斯泰特以他的研究成果,駁斥了唯心主義和宗教的謬誤,為有機化學開創了嶄新的篇章。
1912年,威爾斯泰特榮任德國最高學府——德皇威廉研究所所長。
1916年馮·貝耶爾教授病倒後,威爾斯泰特遵照師長的囑咐放棄了榮譽與高薪,回到慕尼黑母校繼任馮·貝耶爾教授的職位。
1925年,由於希特勒的反猶政策,威爾斯泰特被迫辭職。晚年他致力於酵素研究,並取得了一定成果。他也是倡導研究生物化學的第一個人。由於受法西斯的折磨,他不幸於1942年8月3日死於流亡之中,使人類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為了紀念威爾斯泰特,讓我們牢記他關於治學的一段名言:“研究科學的最大的目的是什麼?就在於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研究學問應從最難的入手,因為在探究最難問題的過程中,許多枝枝節節的小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威爾斯泰特的研究成果是在常於虛心學習、善於觀察、肯於發現、勤於思考的基礎上取得的。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必定要有一定的恒心、毅力和潛發力。
張九功說:“為學猶掘井,井愈深土愈難出,若不入心到底,豈得見泉源乎?”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像掘井一樣,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