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裏夫人廢寢忘食,夜以繼日,不斷地分析礦石所含有的各種元素及其放射性。幾經淘汰,逐漸得知那種製造反常的放射性的未知元素隱藏在礦石的兩個化學部分裏。經過不懈的努力,1898年7月,她從其中一個部分尋找到一種新元素,它的化學性質與鉛相似,放射性比鈾強400倍,她給這一新元素命名為釙。居裏夫人想以此紀念她念念不忘的祖國,那個在世界地圖上已被俄、德、奧瓜分掉的國家——波蘭,為了表示對祖國的熱愛,居裏夫人在把論文交給理科博士學院的同時,把論文原稿寄回祖國,所以她的論文差不多在巴黎和華沙同時發表。她的成就為祖國人民爭得了驕傲和光榮。
發現釙元素之後,居裏夫人以孜孜不倦的精神繼續對放射性比純鈾強900倍的含鋇部分進行分析。經過濃縮,分部結晶,終於在同年12月得到少量的不是很純淨的在黑暗中閃爍著白光的白色粉末,居裏夫人把它命名為鐳。但是要從鈾礦中提煉出純鐳或釙,並把它們的原子量測出來,這對於當時既無完好和足夠的實驗設備,又無購買礦石資金和足夠的實驗費用的居裏夫人來說,顯然比從鈾礦中發現釙、鐳難得多。為了克服這一困難,她和丈夫皮埃爾·居裏四處奔波,爭取有關部門的幫助和支援。在他們的努力下,奧地利惠贈1噸鈾礦殘渣。他們又在理化學校借到一個連擱死屍都不合用的破漏棚屋,開始了更為艱辛的工作。這個棚屋,夏天燥熱得像一間烤爐,冬天卻凍得可以結冰,不通風的環境還迫使他們把許多煉製操作放在院子裏在露天下進行。沒有一個工人願意在這種條件下工作,居裏夫婦卻在這一環境中奮鬥了4年。
4年中,不論寒冬酷暑,還是繁重的勞動,毒煙的熏烤,他們從不叫苦。對科學事業的執著追求使艱辛的工作變成了生活的真正樂趣,百折不撓的毅力使他們終於在1902年,即發現鐳後的第45個月,從數噸瀝青鈾礦的殘渣中提煉出0.1克的純淨的氯化鐳,並測得鐳的原子量為225.這麼一點點鐳鹽,這一簡單的數字,凝聚了居裏夫人多少辛勤勞動的心血!夜間,當她來到棚屋,不開燈而欣賞那閃爍著熒光的氯化鐳時,她完全沉醉在幸福而又神奇的幻境中。每當居裏夫人回憶起這段生活,都認為這是“過著他們夫婦一生中最有意義的時光”。
1934年7月4日,長期積蓄於體內的放射性物質所造成的惡性貧血即白血病終於奪去了居裏夫人寶貴的生命。
她雖然離開了人世,但是她為人類所作的貢獻以及她的崇高品行和堅忍不拔的精神將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裏。她那自強不息的奮鬥行為,那勤勉、好學的學風,那對事業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是我們每一個要求上進的青少年應該學習和效仿的。
司湯達說道:“一個人隻要強烈地堅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達到目的。”你想成為偉人嗎?你想成為新世紀的居裏夫人嗎?那麼就請你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堅強而勤勉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