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外政策上,羅斯福由於受到美國軍事戰略家馬漢的著作的影響,一開始就是一個海外擴張主義者。1894年他就要求美國兼並夏威夷群島;美西戰爭後,他竭力主張占有菲律賓。羅斯福對拉丁美洲國家的政策特別明顯地表現了帝國主義性質,他提出並推行“大棒政策”,對拉美國家肆行幹涉。1903年他又取得永久占領使用和控製巴拿馬運河區的權利,直到1977年9月,巴拿馬政府才基本上收回了這條運河的主權。羅斯福還建立了美國對加勒比海大多數國家的控製權。他認為如果西半球國家不守秩序,美國就有權幹涉。他不信任歐洲,特別是德國。他還認為遠東是一個危險的地區,美國的安全和在遠東的利益與日俄之間的均勢有關。因此,日俄戰爭爆發後,羅斯福出麵調停。促使日本同沙俄於1905年9月5日簽訂了《樸茨茅斯和約》。這件事大大提高了羅斯福的聲譽。諾貝爾基金會認為他調解日俄衝突有功,增進了國際和平,1906年授予他諾貝爾和平獎金。
1909年3月,羅斯福引退。他下台後,到非洲作了10個月的科學探險,1910年回到美國。1912年再度參加總統競選,但以失敗告終。後到《展望周刊》擔任編輯,撰寫自傳。
1913年,羅斯福來到南美,對許多學術團體發表演說,並在巴西的熱帶森林中為美國自然博物館搜集標本,後於1914年回到美國。1919年,羅斯福在睡眠中去世。
羅斯福是美國曆史上多才多藝的總統之一,除了有政客的、政治家的和公眾領袖的才能以外,他還是一位有名的探險家、演說家、博物學家和曆史學家。他到非洲作過科學考察,在南美的原始森林中采集過標本,在許多人跡罕至的地方留下了他探奇覓險的足跡,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他在歐洲登上過巴黎、柏林、牛津等名牌大學的講壇,多次發表演說,尤其是在倫敦市政廳的一次演說,對英國政府產生過決策性的影響。
羅斯福還是一位勤勉而有才氣的作家。他博覽群書,寫過許多重要著作,較重要的有《1812年的海戰》、《新民族主義》、《進步原則》、《美國與世界大戰》和《在西部的勝利》等。他的著作文筆流暢,語彙豐富,敘事清楚,描寫淋漓盡致,批評直截了當。他的書信在尺牘文學中有很高的地位,他的《給孩子們的信》已成名著。他還發表了各種小冊子和各種場合的演說,大部分都收入了他的文集。
羅斯福是美國曆史上最有影響和最有爭議的總統之一。他標榜自己是“代表全體美國人民的”,他的同代人也稱他為“進步的政治活動家和改革家”,而得到諾貝爾獎金委員會的垂青,更是提高了他的聲譽。曆史證明,羅斯福是美國曆史上一位有作為的總統,他所奉行的一些政策在美國曆史上起過進步作用。但我們也不能不看到他既然是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其出發點也隻能是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尤其是他在外交上奉行的“大棒政策”,使他成為美帝國主義擴張政策的代表人物。
一個偉人之所以能成為偉人,與他自身所存在的某種獨特的性格是分不開的。羅斯福這個偉人同樣脫離不了這個規律。他從小就有著一種堅持不懈的追求精神,他的勤勉,他的博學,他的旺盛的精力等,都是他邁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高爾基說過:“隻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懷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並實現自己的意誌。”充滿信心勇往直前,是建樹事業所需要的一種勇氣和精神,你如果具備了這項武器,你就等於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