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寫羅馬史,還要寫上15卷?回答簡單之至。這與“曆史的寫法”、“帶著對現代的問題意識寫史”之類全無關係,其發端隻是“樸素的疑問”而已。
問到羅馬史,答複都與“衰亡”相聯係,這是以往的一般傾向。我想這是因為受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一書的影響。我的第一個疑問也是從這裏開始的。既然有衰亡,那以前必定強盛過,那麼人們為什麼不關心強盛期,卻隻談衰退期呢?
於是,我首先想知道羅馬為什麼,又是如何強盛的。我在本叢書的第1卷到第5卷裏寫了羅馬的強盛期。這5卷中描寫的羅馬在對外戰爭中度過了這一時期,這一時期在羅馬史上是“高速發展的時期”。也許這一時期開始於王政,其後共和政體一貫到底,因而近現代以這個時期“共和政體的羅馬”為題材的史書和研究著作汗牛充棟。也許是受法國革命的影響,近現代的曆史學家和研究者似乎都喜歡共和政體時代的羅馬。
也許是因為上麵的原因,隨著共和政體向元首製的轉變,從麵向一般讀者的曆史書籍到學術研究,無論是質的方麵還是量的方麵都在銳減。我考慮過這裏的原因,我想這大概是因為帝政時代的羅馬脫離了政治史的一般觀念。政治史的一般觀念是,王政經過共和政體這種亦稱貴族政體的元老院主導的寡頭政體之後,下麵應該是民主政體。可是羅馬卻走向了被稱為“元首製”的君主政體。這被視為是曆史的倒退,換句話說,這是保守,是反動。
可是我生活在柏林牆倒塌之後的時代,知道政治意識形態是多麼的蒼白無力。既然如此,我想拋開政治史的一般觀念,而隻考慮對一般人來說統治是否是善政。
這樣一想,我覺得像過去那樣輕視元首製下的帝政時代終究很可惜。首先,在長期而廣泛地享受體味著強盛期所獲得的果實這個意義上,這一時代相當於羅馬史上的“穩定發展時期”。
在曆史上生而又亡的國家,幾乎都是在強盛之後立即走向衰退,鮮有能在強盛期與衰退期之間擁有長期穩定的發展時期。也許因為這一點,長存的國家必定擁有穩定的發展期。無論中世紀及文藝複興時代的威尼斯共和國,還是古代的羅馬帝國,無不如此。
其次,帝政羅馬的第二個特色是“pax”(和平)的形成。所謂“羅馬統治下的和平”,就是“羅馬主導的國際秩序”。由羅馬主導的這種和平,時間持久而能夠在地域遼闊的帝國全境得到維持,著實了不起。就說歐洲、北非和中近東長達兩百年沒有戰爭這件事,雖已過去了兩千年還直讓人感歎不已。
我認為,我們的目的是了解這種“和平”為什麼會實現和怎樣實現,這與政體是否為帝政並無什麼關係。
本叢書的第6卷到第11卷這5卷書即聚焦於此。提出“羅馬主導的國際秩序”這一思想的人是尤裏烏斯?愷撒,撇開他的故事就無從展開。描寫愷撒的第4卷和第5卷兩卷書對了解帝政不可或缺。愷撒是羅馬史從共和政體走向帝政,即從“高速發展時期”走向“穩定發展時期”的“導演”,連羅馬人也認為愷撒是羅馬帝國事實上的第一位皇帝。蘇埃托尼烏斯所著《皇帝傳》(中譯本《羅馬十二帝王傳》,有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和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版。——譯者注)也是從愷撒寫起。
本叢書的最後三分之一是始於第11卷終於第15卷的時代。曆史走到這裏總算是步入了羅馬史所獨有的衰亡時期。
論述羅馬衰亡的史書和研究著作多如海濱之沙粒。除了荒唐無稽的之外,多多少少都有正確之處。收集這些書籍,便有可能便捷地了解羅馬衰亡的主要原因。但是,我沒有心情在四處拾人牙慧的工作中耗費隻有一次的人生。
於是,在最後5卷書中,我把重點放在寫“如何”衰亡,而未放在“為何”衰亡的闡述上。
一個國家的曆史猶如一個人的一生,如果想徹底了解它,就隻能從它的誕生一直追尋到它的死亡。
寫從誕生到死亡的所謂通史,對我而言這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寫以《海洋之都的故事》為書名的威尼斯共和國的曆史,第二次就是這套《羅馬人的故事》。雖然這兩個國家在享有一千多年的漫長曆史方麵相類似,但若論及給同時代其他國家和後世的巨大影響,這兩個國家卻截然不同,不可比較。這就是《海洋之都的故事》兩卷而終,而《羅馬人的故事》卻寫了15卷的原因。不寫上15卷,就寫不了羅馬的曆史。
寫這部15卷的《羅馬人的故事》,首先是因為我自己想了解羅馬人。現在寫完了,我可以由衷地說,我懂羅馬人了!
如果讀者也能在讀完本書,掩卷之後覺得“我也懂了”,這對我來說便是無上的喜悅。所謂書籍,是靠作者寫書、出版社出書、讀者讀書才能構成的媒體,連接這三者的紅線就是“共享同一種想法”。
鹽野七生2006年秋於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