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的攻防戰也給進攻的哥特方麵帶來了許多不便。首先,士兵們被貝利撒留的巧妙戰法所折騰,犧牲不斷增加。哥特人在意大利生活了半個世紀,已經不再是以前不懂文明生活的蠻族了。有人開始抱怨在水道橋拱下掛帳布就地野營的不便。國王維提吉斯是靠著士兵們的支持當上國王的。他絕對不會允許放棄將近一年的進攻而撤軍,但也不能無視士兵不斷鬱積起來的不滿情緒。
現在已經不知道是哪一方提出的了。總之,雙方都有了休戰的願望。休戰而不求和,哥特國王維提吉斯便可不傷體麵地撤軍了。
公元538年3月,曆時一年零九天之後,羅馬攻防戰暫時落下了大幕。普羅科皮烏斯沒有描寫全體堅守者歡欣沸騰的場麵,也許他們連喜悅的氣力也沒有了。但38歲的貝利撒留從一開始就沒想遵守休戰協約。在開始追擊撤走的哥特軍的軍事行動前,他給查士丁尼皇帝寫了一封可以說是“禦狀”的信:
遵照陛下敕命,臣進攻哥特人統治之地,奪回西西裏,稱霸坎帕尼亞,並使羅馬回到陛下手中。盡管師出有名,但也付出了驚人的犧牲。直到現在這個階段,陛下的士兵們抗擊了大群蠻族,英勇善戰,給敵人以重大打擊。
臣明白勝利靠的是神意。但王和將軍的名聲取決於他們製定的計劃,取決於這計劃的結果是好是壞。
請允許臣坦言,如果陛下希望士兵今後活下去,就請送糧食來;如果陛下希望他們勇敢戰鬥,繼續收複失地,就請送武器、馬匹和援兵來。
居住在意大利的羅馬人當初把我們當做同胞和解放者來歡迎。但如果他們知道我們現在缺兵少糧,並由此認為我們辜負了他們當初對我們的期望,那麼,他們的好意可能會直接轉變成對我們的敵意。
就我個人而言,我的人生已經奉獻給了陛下,如何調遣概由陛下決定。如果陛下認為我的死將有利於陛下的名譽和帝國的繁榮,我已作好準備,甘受一死。
簡單地說,這隻是一封“突然翻臉”的信,令人啞然失笑。我們不知道查士丁尼皇帝是如何解讀這封信的。不過,他決定要派人支援。至於派什麼人和怎麼派,就隻能是查士丁尼式的做法了。
1600名士兵渡過意大利半島西麵的第勒尼安海,在意大利南部泰拉奇納登陸。7000名士兵沿意大利東麵的亞得裏亞海北上,在意大利中部皮切諾登陸。他們帶去了大量金幣和銀幣。當初開始意大利半島收複戰時隻有5000人,現在的支援可是下了大決心的。不過,查士丁尼還派來了另一位司令官,說是指揮那7000人。
納爾塞斯將軍
我忘記了是拿破侖還是誰曾經說過,兩位優秀的將軍不敵一個平凡的將軍。納爾塞斯是宦官,與走宮廷官僚路線的許多宦官一樣,他的出生地和出生年月不詳。但傳說公元538年時他已有60歲了。納爾塞斯完全不是人們通常想象的“宦官”,他是一個別有特色的宦官。隻有他不是那種腦滿腸肥、做官能力出眾但長於中飽私囊的宦官,也不是那種一心隻想著借侍奉在皇帝身邊的機會耍弄陰謀、陷害忠良的宦官。
從年輕時起,納爾塞斯就一貫身材苗條,行動也與同僚不同,總是頭腦清醒,精力充沛。他集皇帝和皇後的信任於一身,從皇宮的仆人做起,直到執掌整個宮廷。他被派到意大利來之前,業績僅限於內政和外交,毫無指揮戰鬥的經驗。他得到重用的原因在於他能在任何狀態下解決問題。納爾塞斯是一個充滿自信的人。
派納爾塞斯出來時,查士丁尼皇帝對他說:“在你認為對帝國有效時要聽從貝利撒留的指揮。”沒有比這更不懂戰爭的指示了。他把“對帝國有效”的判斷權交給了納爾塞斯。難道下這道指示的查士丁尼會認為自信滿滿的60歲的人會那麼容易地聽從38歲人的命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