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0章 最後的羅馬人(1)(2 / 2)

狄奧多西在位16年,幾乎都是在統軍作戰。他也許生前就看透了兩個兒子的天資並不適合領軍打仗,這才在死前把他們托付給了斯提利科將軍。可是斯提利科的門第在羅馬史上並無來頭。他是汪達爾人,在當時的羅馬人眼中是蠻族出身。

羅馬人與蠻族

公元5世紀是羅馬帝國的末世紀。這是一個“蠻族”(barbarus)的重要性劇增的時代,不論這蠻族是不是日耳曼係。被統稱為“barbarus”的蠻族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的人出身於蠻族,至少從在羅馬軍隊中從軍的父親一代就開始了與帝國的關係,可能還利用父親的羅馬公民權以及通過父親獲得的人際關係,在羅馬帝國內部有了豐富的經曆。模仿第二代移民的說法來說,他們該是第二代蠻族吧。

第二種類型的人從未離開自己出身的部族而一直擔任統率同胞的部族長,但本部族與羅馬帝國結成了“友好同盟”關係。所謂“友好同盟”,是指當時盛行的拉丁語“foederatus”的直譯。

這種同盟關係是建立在下麵這種約定之上的:羅馬在帝國領域內給蠻族居住地,而蠻族要與羅馬軍隊共同戰鬥,擊退來犯的其他蠻族。因為是一種傭兵關係,所以羅馬方麵要付軍餉。蠻族則因居住地和軍餉得到保障而不再侵犯和掠奪羅馬領域內的其他地域。

在勢壓周邊的時代,羅馬帝國經常可以看見蠻族人在皇帝親任總指揮的軍中從軍。不過,那個時代不需要給予與羅馬兵一同作戰的蠻族集體聚居地,何況他們又約定不侵犯和掠奪羅馬領域內的其他地域,不論是羅馬人還是蠻族,壓根兒不會多慮。3世紀前的羅馬和4世紀後的羅馬,雖都稱為羅馬帝國,內在實質卻有非常大的不同。一言以蔽之,在4世紀以後的羅馬史中,羅馬人和蠻族的地位已經攻守互易了。

這最後的第三類蠻族,對他們而言,羅馬帝國隻是侵略和掠奪的對象,所以與羅馬的關係實在是很淡薄。他們來犯、掠奪財物,然後撤退。可是後來,他們來犯、蹂躪之後卻久待不去,這對羅馬來說就很難對付了。羅馬人曾經遭到遠自亞細亞西進而來的匈奴人的驅趕。匈奴人就屬於這第三類非日耳曼係蠻族。

到了這樣的時代,宗教信仰上的不同就具有了重大意義。在屬於第一類的蠻族中,很多人是天主教派的基督徒。這一教派亦稱“三位一體教派”,在君士坦丁大帝主持的尼西亞公會議上被定為正統。第二類蠻族是由阿裏烏斯教派的基督教徒抱團而成。大概在尼西亞公會議之後,該教派被打成“異端”,其宗教活動受到阻礙。不僅如此,很多阿裏烏斯教派的神職人員遭到驅逐。他們熱衷於向居住於帝國之外的蠻族布教,才形成了這樣的情形。

而第三類蠻族,無論是日耳曼係還是亞細亞係,“異教徒”是他們的共同點。這些異教徒並不信奉希臘和羅馬的諸神。日耳曼係的蠻族繼續信仰自古以來的日耳曼諸神。在北方蠻族的異教徒之間,仍然流行用活人當祭品的做法,而這種做法因羅馬人的厭惡,700年前即已在羅馬絕跡。

我們把4世紀以後的蠻族分成了這三種類型,但這三種類型後來並非一成不變。比如,屬於第二類蠻族的部族長,一旦因為某種原因心懷不滿,就會搖身一變而為第三類蠻族。這種事情時有發生。此外,原來的第三類蠻族被趕出家園後,因無家可歸而轉為第二類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所謂亡國,並不是默默地過日子、靜靜麵對國家末日的現象。正像被狂風掀起的巨浪,前後左右相互碰撞,揚起泡沫一樣,亡國就是社會不受控製地洶湧流動的結果。盡管可能意識到這三類蠻族在性質上有所區別,但這個帝國最後的主角大多都有“蠻族”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