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3章 皇帝君士坦提烏斯(5)(2 / 2)

君士坦提烏斯雖然不打算與叛軍妥協,但也沒有立即出兵反擊。他麵前有兩個敵人:一個盤踞在多瑙河中遊地帶,這個在後世被稱為巴爾幹的地區。這裏在羅馬時代盛產精兵猛將,君士坦丁大帝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另一個敵人盡管有著蠻族血統,但他目前所擁有的資源足夠彌補他先天的不足。這位馬格嫩提烏斯占據了高盧、不列顛、西班牙,這些是帝國疆域中羅馬化曆史進程最長、最富裕的行省。再加上擁護他的官兵大多也來自蠻族,很容易吸引居住在帝國境內的原蠻族人,或者邊境附近的異族部落加入,在兵源上也占有優勢。可以說,馬格嫩提烏斯手中握有的兵力,完全不輸給皇帝親自率領的軍隊。

另外還有一個關鍵點,那就是馬格嫩提烏斯的部下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公元4世紀的高盧已經成為一個飽受蠻族蹂躪的地區,既有渡過萊茵河從東而來的敵人,也有從北麵的北海口逆流而上的。因此,負責這個地區防守的軍人,個個都是身經百戰。擁有這樣一支強大軍隊的馬格嫩提烏斯,在遭到君士坦提烏斯拒絕和談之後,剩下唯一的選擇就是開戰。他一聲令下,軍隊即刻投入了備戰狀態,隻等第二年,即公元351年開春之後,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向東發起進攻。

如果在高盧的馬格嫩提烏斯與在伊利裏亞稱帝的維特拉尼奧聯手的話,君士坦提烏斯幾乎沒有勝算。因此,他決定先解決掉其中一個。他避開軍事衝突,選擇了外交談判的方式。他準備談判的對象是維特拉尼奧,此人具體年齡不詳,能確定的是當時他已是一位年邁的老將。維特拉尼奧大半的軍旅生涯似乎是在君士坦丁大帝麾下度過,因此,32歲的君士坦提烏斯皇帝再一次利用了父皇的影響力。

君士坦提烏斯向維特拉尼奧提出了直接見麵的請求。兩人會談的場所選在古羅馬時代稱為撒爾底迦(Sardica),即現在保加利亞的首都索非亞(Sophia)。老將維特拉尼奧率領2萬名騎兵以及數量超過2萬人的步兵,總計4萬多人的軍隊出現在索非亞。另一方的君士坦提烏斯也帶著直係部隊抵達會場。然而,龐大的軍隊不過是壯大聲勢的表麵形式,首腦間真正的會談,通常都是在桌麵下展開。不知道私下的交涉中,君士坦提烏斯是否又言及了大帝托夢的內容,總之,老將很快就表明了態度,隻要保證他引退後安全地生活,他願意將軍隊完整地交還給君士坦提烏斯。

第二天早上,雙方的軍隊聚集於索非亞的郊外,象征性地上演了一場集會儀式。首先由年輕的皇帝向老將喊話,要求他停止反抗皇帝的行為。緊接著,君士坦提烏斯手下的官兵們不停地歡呼、鼓掌,以示支持。受到氣氛的感染,維特拉尼奧一方的士兵也開始加入呐喊的行列。見此情景,君士坦提烏斯手下的幾個士兵高呼口號,帶動全場同聲高呼:

“誓死打倒篡位逆賊!祝大帝之子勝利、萬歲!我們願在他的旗幟之下,奮勇殺敵!”

等到場麵到達最高潮時,老將維特拉尼奧這才走到前方,取下頭戴的王冠,放在了君士坦提烏斯的腳下。

集會前還擁戴維特拉尼奧皇帝的伊利裏亞的4萬名駐軍,儀式一結束就並入了君士坦提烏斯的軍隊。從那以後,維特拉尼奧隱居於小亞細亞西部的城鎮普魯薩(Prusa),在享受了6年的安逸生活之後離開了人世。

君士坦提烏斯解決了一個敵人,還剩下另一個更強勢的對手,這個人也是挑起內戰的罪魁禍首。

馬格嫩提烏斯似乎下定了決心,要與君士坦提烏斯死戰到底。他任命自己的弟弟德森提烏斯(Decentius)為“愷撒”(副帝),自封為“奧古斯都”(正帝)。另外,君士坦丁大帝的女兒君士坦提娜(Constantina)也與這位蠻族出身的篡位者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君士坦提娜在丈夫被殺之後,移居羅馬,她可能是利用君士坦提烏斯遠在巴爾幹地區的機會,與在高盧的馬格嫩提烏斯頻頻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