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5章 羅馬帝國與基督教(6)(2 / 2)

那麼在這個時代,基督教的神靈又是怎樣表現的呢?基督教認為一切都是神的旨意。蠻族的入侵、家園遭到破壞、疫病的流行、貧窮的煩惱,甚至連死亡都是神的旨意。不僅如此,這一切都是神對人類進行的考驗。

基督教認為這些苦惱能夠使人類得到淨化。在基督教創立初期,這一思想使信徒們相信悲慘的現狀是神給予他們的考驗,而苦惱能夠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以此來獲得死後的平安。雖然沒有人能夠預言有來世,但是至少保證靈魂的平安可以使人在死後不會遭遇危險。

基督教之所以在隨後的這麼多年一直流傳下來,就是因為人類世界總是難免有悲慘與絕望的情況發生。而在“羅馬統治下的和平”充分地發揮著作用的時代,羅馬人根本不需要基督教的這種信仰。所以,在耶穌死後200多年,認識到基督教魅力的羅馬人才一下子增多起來。就連一向堅持多神教的羅馬人,都被基督教的魅力所吸引。是因為當時羅馬諸神的立場逐漸衰弱,人們感覺到諸神守護自己的力量也在逐漸地消失。而恰好在這個時候基督教的神靈卻展現出強大的可靠性。在人類與神靈之間距離很近的古代社會,神靈力量的強弱,對於人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越是積極解決帝國危機的皇帝,對基督教的鎮壓越是嚴厲。這是因為他們深知,如果人民失去了對羅馬諸神的信仰,那麼也就意味著失去了對羅馬帝國的信仰。

基督教徒並不想打倒羅馬帝國,相反他們想要取代羅馬帝國。相比之下,一心隻想實現猶太獨立的猶太教徒就顯得太可憐了。而基督教取代羅馬帝國的行動也一直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當中。畢竟,羅馬帝國正在逐漸呈現出衰弱和疲憊的狀態。

最後,讓我用因為殉教而被追封為聖人的迦太基主教居普良,寫給他不肯加入基督教的朋友德梅特良的信來作為這一卷的結尾吧:

你說導致這個世界陷入動蕩不安,遭遇眾多不幸的原因,是我們基督教徒。因為我們基督教徒不肯祭拜你們的神靈。

雖然你從來都沒有閱讀過我們神聖的教典,而且一直生活在遠離真理的環境之中,但是有一件事你不得不承認,那就是羅馬已經非常衰老了。曾經穩健地佇立在大地之上的雙腳,現在也已經衰老到幾乎無法支撐其自身龐大的重量。

即便基督教的《聖經》之中沒有明確地指明這一點,帝國日益衰亡的現實也已經是盡人皆知的事情。冬天播下的種子卻得不到充足的雨露。夏季也沒有像從前那樣充足的陽光,使小麥無法變成金黃色。春季和煦的陽光成為人們的奢望。秋季也很難見到碩果累累的果樹。

石料場已經找不到從前那樣優質的大理石。礦脈幾近斷絕,金銀的產量全都大幅減少。水源中湧出的清水也越來越少。農田中看不到農民的身影,海麵上難尋過往的商船。軍團基地中鮮有士兵出現,法院裏也不再有旁聽的民眾。

不僅如此,朋友間的親密氛圍、藝術上的高深造詣、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和秩序,一切的一切都和從前不再一樣。

帝國已經十分衰老。你還期盼著這個帝國能夠像年輕的時候那樣充滿活力,擁有同樣強大的力量嗎?

在臨近終結的時候,任何事物都會變得衰弱。就像傍晚的太陽,光線不再那麼耀眼,而黎明時的月光也變得十分微弱。

這就是世界的真理,也是神的旨意。一切活著的事物都難逃死亡的命運。成熟後必然會老化,老化後就隻有死亡。再強大的國家也有衰弱的一天,再巨大的東西也有縮小的時候。衰弱、縮小,最終消失滅亡。

我們不知道這位叫做德梅特良的朋友在看到這封信之後,是否皈依了基督教,但是寫出這封信的居普良堅持著基督教的信念直到死亡。他是否堅信,對於羅馬帝國這個已經衰老的國家,如果將其中的血液全都換成基督教這個新鮮血液的話,就一定能夠重新獲得年輕的活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