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清楚圖拉真皇帝是否是故意刺激這位達契亞國王。至少,從種種跡象來看,我想他多少是有這想法的。隻是關於這一點,沒有人給我們留下隻言片語。不管怎樣,對達契亞來說,羅馬建造圖拉真大橋就是公然的挑釁行為。同時,對於德凱巴魯斯來說,他忘不了自己在圖密善時代,曾經以強硬的姿態得到過對己有利的和談結果。雖說羅馬皇帝換了,但是,那次經曆不過是10年前的事情而已。
達契亞國王認為第二次戰爭一定會來。這次他改變了策略。他要鼓動帕提亞國王和自己聯合起來,從東、北兩個方向同時攻打羅馬帝國。達契亞使節好像確實去了帕提亞國王的宮殿。隻是,從公元前1世紀開始與羅馬接觸之前,帕提亞王國雖然一直擁有可以對羅馬邊境形成威脅的軍事力量,卻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攻下羅馬。這個國家隻有在國王更替的時候,才會威脅羅馬的領土。因為這個時候,它需要通過向外國示威,來控製國內局勢。在公元105年,帕提亞並無這方麵的需求。
從黑海到紅海
對於達契亞國王試圖拉攏帕提亞的情況,圖拉真知道的可能性極大。因為與帕提亞接壤的敘利亞行省,其總督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監視帕提亞的動向。當然,總督並不需要派遣間諜冒險潛入帕提亞。那時來自東方的物產必須通過帕提亞才能進入羅馬,而羅馬正是東方商人的最大顧客。所以,隻要用心收集並分析商人們帶來的情報,就可以了解到帕提亞的現狀,其準確率非常之高。羅馬帝國的國界線無論在哪裏,都是開放的,與帕提亞之間的國界線又比其他任何地方更加開放。
也許是知道了達契亞國王拉攏帕提亞的策略失敗,也許是將計就計,要好好利用這件事情,這個時期,圖拉真計劃兼並阿拉伯。
羅馬人叫做阿拉伯的地方不是後來的阿拉伯半島,而是以盛產香料、沒藥以及珍珠而聞名的、富庶的阿拉伯半島南部,羅馬人叫這個地方為“肥沃的阿拉伯”(幸福的阿拉伯),省略形容詞,就是阿拉伯,指的是現在的約旦一帶。
敘利亞行省總督科爾涅利烏斯·帕爾馬接到圖拉真的命令後,隻帶了屬下的一個軍團就實現了對該地區的兼並。納巴泰王國早已沒有了昔日的威風,兼並該地區無須訴諸戰爭。僅靠一個軍團就完成了對阿拉伯的兼並,是因為帕提亞對此沒有任何動作。成功兼並約旦,使得羅馬帝國確立了從黑海到紅海的邊界線。
這條邊界線始於黑海,在幼發拉底河岸沿著與亞美尼亞王國接壤的國界線一路南下,在幼發拉底河轉向東南方向去的地點離開河岸繼續南下,經過帕爾米拉,再通過波斯特拉(今布斯拉)、費拉德爾菲亞(今約旦首都安曼)以及納巴泰王國的首都佩特拉附近,直達與紅海相接的亞喀巴。
被羅馬帝國兼並成為行省的地方,羅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興建相當於古代高速公路的羅馬式大道。現在的約旦納入羅馬帝國後被命名為“阿拉伯納巴泰行省”。在這裏同樣開始了可以稱做幹線的道路鋪設。這條大道縱貫約旦,從大馬士革出發,經過布斯拉、安曼,到達亞喀巴。根據現在發掘出來的石板路標,可以知道它完成的時間是公元114年。行省阿拉伯的首府不是安曼,而是布斯拉,原因一定是因為這裏距邊境更近。駐紮布斯拉的是第三昔蘭尼加軍團。
後來,阿拉伯的勞倫斯攻打亞喀巴時,不得不穿越灼熱的沙漠。但是,在羅馬時代,盡管灼熱的狀況相同,卻有鋪設完好的大道,隻要沿大道行進就可以了。最近有報道說,約旦政府要在安曼和亞喀巴之間修建一條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