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公元前15年的春天,北征行動再度展開。杜路蘇斯的軍隊一麵架設杜路蘇斯橋一麵往北進軍。軍隊越過布倫納山口(Brenner Pass)抵達因斯布魯克。之後,沿著因河(Inn)繼續征戰,行軍路線逐漸遠離阿爾卑斯山區,改道西行向康斯坦茨前進。
另一邊,從高盧渡過萊茵河向東南進攻的提比略的軍隊,戰事也進行得非常順利。在夏天來臨之際,兄弟倆終於會合在博登湖畔。康斯坦茨距離多瑙河50公裏左右,從那裏向南挺進的羅馬軍隊可謂是一馬平川,沒有哪個部落膽敢站出來挑釁。羅馬從公元前16年到公元前15年,大約兩年的時間,建立起了意大利本土北方的安全保衛線。
首都的人民很清楚這件事情對於羅馬的重要意義。或許,阿格裏帕製作的大地圖,對於提高一般市民的地理知識起到了作用。詩人賀拉斯非常激動,專門寫了詩歌頌揚兩位年輕將軍的壯舉,稱讚他們不愧是榮耀的克勞狄烏斯家族的名門之後。
和平祭壇
希臘人喜歡在遠離人間煙火的地方建造聖所,而羅馬人則認為在人來人往熱鬧的地方建聖所更好。公元前13年,為迎接重整西方歸來的奧古斯都,元老院決定建立的祭壇,就位於從羅馬前往北方的主幹道之一的弗拉米尼亞大道向台伯河方向的途中。祭壇的正式名字叫“奧古斯都和平祭壇”(Ara Pacis Augustae),通稱“和平祭壇”,以紀念奧古斯都為和平作出的努力,象征羅馬人民祈求永遠和平的心願。
當初建造和平祭壇的計劃,不知是出自元老院由衷的願望,還是滯留在高盧和西班牙兩年以上、致力於穩定羅馬帝國統治的奧古斯都,用他特有的“斡旋”方式,暗地指使。不過,誰是始作俑者無關緊要,因為祭壇是為紀念和平而建,而希望永遠和平又是從元老院到全體羅馬人的心願,用現在的話講,是國民達成了一致的意見。
建造祭壇雖然是由元老院批準,可如何建造還得聽從奧古斯都的意見。從公元前13年開始到公元前9年1月完工的和平祭壇,無論從它的名字,還是和整體白色大理石的簡約設計以及雕刻在祭壇上的那些浮雕的意象,都比奧古斯都興建的其他公共建築,更能體現他健全、踏實的人格。
祭壇正麵對著利用方尖碑(Oblisk)為指針的大日晷。大日晷由奧古斯都所建,矗立在現在的國會廣場。祭壇的規模為12米×11米,基本上呈正方形,在古羅馬的建築中,屬於小型建築。祭壇的正後方通向弗拉米尼亞大道之處,也有一個出入口。祭壇沒有天花板,呈開放型,構造上也沒有居高臨下的、睥睨一切的氣勢。登上石階,首先到達圍繞祭壇四周的圓柱回廊,裏麵是高度不足5米的開放型祭壇。這裏無論是對來大日晷看時間的人,還是經過弗拉米尼亞大道的旅人,都是一個稍作歇息的好地方。從邊上穿過並列的石柱,坐在回廊前,出現在眼前的就是奧古斯都和他的家族以及元老院的議員們為“羅馬統治下的和平”祈禱的浮雕。
如果這些浮雕刻板、無趣,人們一定會轉移視線。所幸,它們雕刻得多姿多彩,特別是那些兒童群像,讓人看了不禁微笑,栩栩如生地刻畫了既肅穆又充滿人情味的祈願和平的祭祀場景。
除了設立在中央、通往正殿的入口及其反方向的出口之外,祭壇的四周都有浮雕裝飾。
浮雕分為兩段,下段統一雕刻了小鳥、小蟲散落在莨苕葉子上的模樣。農牧民族的羅馬人喜愛用大自然的景象點綴城市。鳥類圖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天鵝,天鵝和阿波羅神的淵源深遠,而阿波羅神又是奧古斯都的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