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開始,按照奧古斯都的行事風格,他的開始就是作好萬全的事前準備。
帕提亞王國也是一個王族之間經常發生權力之爭、糾紛不斷的國家。國王弗拉特斯四世的年高體衰又成了內鬥的一條導火線。國王的弟弟提裏達特斯試圖篡位,逮捕了王位繼承人的王子,將他送去了羅馬。提裏達特斯相信,憎恨帕提亞的羅馬一定會殺了王子。可是,奧古斯都不僅沒有這樣做,而且還非常厚待王子。
不久,老國王弗拉特斯四世的近臣成功反擊,失敗的提裏達特斯逃往敘利亞行省,向行省總督求救。羅馬方麵對提裏達特斯也給予了溫厚的待遇。這樣,在帕提亞問題上,羅馬就有了兩張牌可以利用帕提亞方麵以老國王的名義,向羅馬提出了和談的建議。他們的條件是要求歸還兩位人質。大家都清楚,這兩位人質如果返回帕提亞,一位是繼位,一位是上斷頭台。
奧古斯都接受了帕提亞提出的條件,作為交換,羅馬要求歸還因兩次戰敗失去的銀鷲旗和1萬多名被俘的羅馬官兵。帕提亞同樣也接受了羅馬的條件。
奧古斯都將王子交給了帕提亞派來的和談特使,但沒有交出提裏達特斯。奧古斯都拒絕的理由是:出賣一個信任並且投靠羅馬的人,有違羅馬人的信義精神。
帕提亞王子回到祖國不久,就登上了王位。但不知為何,他沒有乘此機會和羅馬講和。按理說,新國王的這種做法,很不給奧古斯都麵子,不過,此刻在前往東方、重整帝國疆土的奧古斯都的心中,又有了另一張牌,他要利用亞美尼亞來解決帕提亞。
當時的亞美尼亞的國王阿爾塔克西亞斯(Artaxes),是被安東尼逼迫退位的前國王的兒子。前國王被逼退的原因是過於親近帕提亞。羅馬兩次敗給帕提亞的陰影,給亞美尼亞帶來了負麵的影響。正因為如此,國王就算換成了兒子,亞美尼亞的親帕提亞的政策也不會有所改變。親帕提亞就意味著反羅馬,在亞美尼亞的羅馬商人經常受到冷遇,甚至有人遭到殺害。奧古斯都決定把亞美尼亞對策,和處理帕提亞問題並聯在一起,希望一次性解決兩個國家的問題。
公元前21年,從雅典前往薩摩斯島的奧古斯都,命令同行的提比略,率領駐守敘利亞行省的四個軍團進攻亞美尼亞。一向輕看羅馬的亞美尼亞宮廷,被這個突然的舉動嚇得驚慌失措,他們殺了阿爾塔克西亞斯王,急派使者前往羅馬表達效忠之心。
提比略奉奧古斯都之命,讓被殺的阿爾塔克西亞斯國王的弟弟提格拉涅斯(Tigranes)繼位,在交替了政權、重新確立了同盟國關係之後,撤兵離開亞美尼亞。新任的國王曾經作為人質,在奧古斯都的私宅度過了很長一段“交換留學生”的生涯。
自從奧古斯都親赴東方,帕提亞國中始終處於警戒狀態。特別是北麵的亞美尼亞,如今倒戈相向,撤出亞美尼亞的羅馬軍隊隻要改道向南,立刻就可以進入帕提亞的境內。在這種形勢之下,帕提亞國王弗拉特斯五世,不得不將擱置已久的和談再次放上桌麵,全麵接受了羅馬的條件,締結了同盟關係。
公元前21年的5月11日,羅馬和帕提亞的和平締約儀式,在幼發拉底河的一個舞台味十足的小島上舉行。羅馬方麵的代表是21歲的提比略,帕提亞方麵的代表,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想來應該是身居高位的王室成員。儀式結束之後,提比略和他的隨行人員一同參加了帕提亞方麵在幼發拉底河東岸為他們舉行的招待宴會;第二天,羅馬方麵在幼發拉底河西岸設宴款待帕提亞的代表團,在一片祥和的氣氛中,兩國間劍拔弩張的敵對關係,暫時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