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壯年後期Virilitas(前49年1月-前44年3月,愷撒50-55歲)(42)(2 / 2)

愷撒並不是個永不失手的人,但他絕不會在同一條河流裏跌倒兩次。都拉斯戰役中由於過於接近敵軍補給基地而慘敗,這一次他大概不想重蹈覆轍。都拉斯戰役後他改變戰略,引龐培軍離開都拉斯到法薩盧斯進行對決,由此獲得了大決戰的成功。而這次遠征北非,他仍套用了彼時的戰略,將誘敵遠離大本營烏蒂卡作為首要戰術。

愷撒登陸的突尼斯東部,雖不似北部繁榮,但也有諸如哈卓美特姆、大萊普提斯、塔普蘇斯等的沿海城市,並非一片荒山野嶺。因此無論在哪裏上岸,都很有可能遇上敵軍。不過距離愷撒的最終目標烏蒂卡城,依然還有200公裏的路程。愷撒並沒有在哈卓美特姆北麵綿延百餘公裏的沙灘上登陸,而是選擇了從城池諸多的南麵上岸。因為隻有對守軍進行攻擊,才能引誘真正的敵人從烏蒂卡城趕來,才能達到調動敵人遠離安全的、物資豐富的大本營的最終目的。為實現這個目標並不需要集結大軍,而是首先要讓敵人知道愷撒已經來了。在敵人急行200公裏奔赴南部時,愷撒也有了足夠的時間讓大軍陸續抵達。等待援軍、尋求戰機、一擊即中,這才是愷撒的戰略。在麵臨客場作戰、敵眾我寡等諸多不利因素時,像愷撒這樣采取誘敵遠離大本營的策略,實在是軍隊將領戰略的不二之選。

不過普通士兵自然無法理解大將的胸中丘壑,而愷撒也並不是一個會向部下說明戰略的司令。加上此次出征的第一撥多半是新兵,並不像老兵那樣和愷撒心意相通、絕對信任。因而愷撒的戰略遭到了年輕新兵們的不滿。這種情緒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

一、隻集結1.8萬名步兵和2000名騎兵,就出發前往擁有6萬名步兵和1.5萬名騎兵及120頭大象的敵營,這樣的司令在他們眼裏就是輕率和魯莽的代名詞。對於這一點,士兵們私下議論紛紛。

二、士兵們不滿的另一點是,為什麼偏偏選擇在寒冬裏最冷的時候打仗。新兵們顯然還沒意識到,在必要的時候愷撒軍出征是從不分酷暑與嚴寒的。

除了士兵外,龐培餘黨也沒想到愷撒會在12月末渡海作戰。從日曆上看,愷撒離開馬爾薩拉港的時間是12月27日。但是,按照此後一年內開始實行的儒略曆所顯示的實際季節來看,那時仍是10月。此時的地中海並不是適航季節。

早在實施曆法改革之前,愷撒頭腦中曆法改革的想法就已形成。而其他人還活在陳舊曆法觀念裏,毫不懷疑地按照比實際季節提前兩個月的舊曆法生活。

從馬爾薩拉出海後的第四天接近突尼斯東岸時,新兵們的不滿情緒越發強烈。因為海上航行不同於陸上行軍,滿載士兵的近百艘戰船在海上航行,隻有依靠彼此相望來判斷下一步的行動。如果看不到戰友的船隻,他們就會迷失方向。然而愷撒沒有對任何一位船長說過具體的登錄地點。因此當其餘船隻看不見愷撒所乘坐的主船時,他們就完全不知道該在哪裏登陸。

正常情況下,像登陸作戰這樣的秘密戰略安排一般會以密信形式下發給各船長,這樣各船一出海就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但愷撒並沒有這麼做,以至於不少船隻迷失了方向,也遭到士兵們“輕率、魯莽”的抱怨。《阿非利加戰記》作者在書中為愷撒進行了辯護:因為突尼斯東部敵人防守力量都很薄弱,隻要上岸後能集合,那麼軍隊在哪裏登陸效果都差不多,故而愷撒沒有給出具體登陸指令,而讓各船自由選擇地點登陸。事實上這樣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上岸後集合時,由於各船長根據當時情況自主選擇適合的登陸地點,軍隊反而毫發無損。這一結果也堵住了不斷抱怨的眾口。